
先世儒者;已去世的儒者。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先儒所传,皆不其然。”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书证》:“先儒解释皆云:水草,圆叶细茎,随水浅深。”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辨经》:“先儒所见,适与前人暗合,而非有所祖述。”《儒林外史》第二十回:“ 匡超人 道:‘……此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案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 匡子 之神位”。’ 牛布衣 笑道:‘先生,你此言误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者;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
“先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先儒”指已故的前代儒者,尤其指在儒学传承或经典阐释中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在封建社会中,该词特指因阐发儒学思想而被官方认可从祀孔庙的儒者,他们以传经授业为主要贡献。
历史文献例证
使用限制
该词仅用于称呼已故儒者,不可用于在世之人(如《儒林外史》中匡超人称“先儒”闹出笑话)。
与“大儒”“鸿儒”等词不同,“先儒”强调时间上的先代性和学术正统性,需通过官方或学界认可,而非单纯指学问高深者。
“先儒”是对已故儒学代表人物的尊称,既包含历史传承意义,也体现官方对儒学正统的界定。理解该词需结合具体语境,区分广义泛指与狭义特指。
先儒是指在儒家学派中地位高的先辈或先贤,也可指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先儒所传授的经典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儒的拆分部首是“儿”和“士”,分别位于左右两边。先儒总计有10画。
先儒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和《左传》等古代典籍中,首次被用来指代古代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后来,先儒逐渐延伸为指代在儒家学派中有着很高地位的先辈或先贤。
先儒在繁体中的写法为「先儒」,保留了原词的意义和发音。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先儒的写法并没有发生较大变化,与今天的写法基本相同。
1. 学习先儒的经典著作能够传承经验智慧,提升修养素质。
2. 他对先儒思想的理解远胜于同龄人。
3. 这本书中收录了古代先儒的重要著作和评论。
先贤、先辈、儒家、经典、著作
古圣、儒者、先生、儒者
后学、后儒、非儒、非经典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