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過不贍的意思、救過不贍的詳細解釋
救過不贍的解釋
補救過失都來不及。《戰國策·秦策二》:“若死者有知,先王之積怒久矣,太後救過不贍,何暇及私 魏丑夫 乎?”《太平禦覽》卷五五三引作“救過不暇”。《史記·酷吏列傳論》:“九卿碌碌奉其官,救過不贍,何暇論繩墨之外乎!”
詞語分解
- 救過的解釋 糾正過失。 漢 劉向 《新序·雜事三》:“今君厚受德於先王之成尊,輕棄寡人以快心,則覆邪救過難得於君矣。”《晉書·潘嶽傳》:“故箴規之興,将以救過補闕。”《新唐書·李绛傳》:“天子有諫臣,所以救過。
- 不贍的解釋 不足。《管子·國蓄》:“歲適美,則市糴無予,而狗彘食人食;歲適兇,則市糴釜十繦,而道有餓民,然則豈壤力固不足,而食固不贍也哉!” 漢 司馬相如 《難蜀父老》:“士卒勞倦,萬民不贍。” 明 瞿佑 《
網絡擴展解釋
“救過不贍”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jiù guò bù shàn,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基本含義
指“補救過失都來不及”,形容因法網嚴密或處境危險時,人們惴惴不安、唯恐獲罪的惶恐情态。其中“贍”意為“足”,強調時間緊迫、難以彌補過失。
2.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史記·酷吏列傳》:“九卿碌碌奉其官,救過不贍,何暇論繩墨之外乎!”
- 《戰國策·秦策二》也有類似表述:“太後救過不贍,何暇及私魏丑夫乎?”。
3.用法與結構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賓語或定語,用于描述處事時的緊迫狀态。
- 感情色彩:中性偏褒義,強調對過失的重視和補救的急迫性。
- 變體形式:亦作“救過不暇”,如宋代蘇舜欽文中使用。
4.應用場景
常用于形容以下情境:
- 法律嚴苛時官員的謹小慎微;
- 個人或集體在危機中急于彌補錯誤的狀态。
5.補充說明
該成語在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書面或曆史語境中。需注意與“救過不暇”的關聯,二者含義相同,可互換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史記》《戰國策》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救過不贍》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曾經遭遇過危險或困境的人卻不能盡心盡力回報恩情。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救、過、不、贍,總共有10畫。《救過不贍》一詞來源于《史記·漢書》中的《賈人救無狀仲子條》故事。繁體字為「救過不贍」。古時候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相似,隻是部分字形可能有所差異。以下是一些例句:
1. 盡管他救過了我的生命,但我卻不能對他進行回報,真是救過不贍啊!
2. 我們要時刻記住别人對我們的幫助,不要成為救過不贍的人。
組詞方面,與《救過不贍》相關的詞語有:感恩、報恩、回報等。近義詞可以是感激、報答,而反義詞則是負恩、忘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