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庶姓的意思、庶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庶姓的解釋

古代指與天子或諸侯國君異姓且無親屬關系者。《左傳·隱公十一年》:“ 薛 ,庶姓也。” 杜預 注:“庶姓,非 周 之同姓。”《詩·小雅·伐木》“籩豆有踐,兄弟無遠” 唐 孔穎達 疏:“《禮》有同姓、異姓、庶姓。同姓,王之同宗,是父之黨也;異姓,王舅之親;庶姓,與王無親者。”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宗室》:“ 漢 、 唐 之際,皆以宗親與庶姓并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庶姓"一詞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下的特定稱謂,其核心含義是指與統治王室或主君不同宗族、沒有血緣關系的異姓家族或人士。它特指那些非王族同姓(即非"國姓")的姓氏群體。

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核心定義與對立概念:

    • 庶姓: 指在特定的封建國家或諸侯國内,與國君(天子或諸侯)不同姓的家族和姓氏。他們不屬于統治家族的血緣宗親系統。
    • 對立概念: "庶姓"最主要的對立概念是"國姓"或"公族"。國姓是指統治王室或公室本身的姓氏(如周王室為姬姓,魯公室為姬姓,齊公室為姜姓等)。同姓的貴族(尤其是近支宗親)通常被稱為"公族"或"同姓"。
    • 與"庶民"的區别: "庶姓"強調的是姓氏血緣上與統治者的異質性,而非社會地位的高低。庶姓中可能包含地位很高的異姓貴族(如功臣、通婚的異姓諸侯),而"庶民"通常指平民百姓,與貴族相對。
  2. 曆史語境與宗法背景:

    • 這一概念深深植根于周代的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周天子分封同姓(姬姓)子弟和功臣(多為異姓)為諸侯。在諸侯國内部,國君(公)也會分封同姓(公族)和異姓(庶姓)卿大夫。
    • 在政治和社會關系中,"同姓"(國姓、公族)往往被視為更親近、更可靠的力量(所謂"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享有一定的特權和政治優勢。
    • "庶姓"則處于相對外圍的位置。雖然其中不乏顯赫家族(如周初分封的姜姓齊國),但在宗法血緣上,他們與統治核心存在天然的隔閡。例如,《左傳》中常讨論如何對待"同姓"與"異姓"(即庶姓)的問題。
  3. 使用場景與典籍例證:

    • 該詞主要用于描述先秦至秦漢時期,在封建國家(諸侯國)内部或周王室與諸侯國之間的姓氏關系。
    • 典籍例證:
      • 《左傳·隱公十一年》:“薛,庶姓也。” (薛國是與魯國國君不同姓的國家)。
      • 《禮記·大傳》:“其庶姓别于上,而戚單于下。” (鄭玄注:“庶姓,異姓也。” 意指異姓的家族與主君的血緣關系在上代就已分離,到了下代親屬關系就疏遠斷絕了)。
      • 《魏書·官氏志》:“勳著當世,位盡王公,其氏不可勝書,今總其本枝,分其昭穆,緝為一志,庶姓族區分,昭穆有序。” (這裡指将衆多姓氏,包括非拓跋皇族的異姓貴族,按宗族源流進行區分和排序)。
  4. "庶"字的含義引申:

    • "庶"字本義有"衆多"、"旁支"、"非嫡出"等含義。在"庶姓"一詞中,"庶"主要取其"非正統"、"非主幹"、"異"的引申義,強調其非統治宗族的屬性。

"庶姓"是古代宗法社會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特指在某一統治集團(王室或公室)内部或與其交往的異姓家族。它反映了以血緣宗親關系為核心的社會政治結構,是理解中國古代姓氏制度、貴族政治和社會分層的關鍵詞之一。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庶姓”是中國古代宗法制度中的特定稱謂,主要用于區分不同血緣關系的諸侯或貴族。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庶姓指與天子或諸侯國君異姓且無親屬關系的諸侯。例如,《左傳·隱公十一年》記載,薛國因是周王室的庶姓(非姬姓),在諸侯會盟時需讓位給同姓諸侯滕國。

二、與“同姓”“異姓”的區分

  1. 同姓:與天子/諸侯同宗族(如周代姬姓諸侯)。
  2. 異姓:與天子/諸侯不同姓但存在姻親(如周王舅父的姜姓齊國)。
  3. 庶姓:既不同姓,也無親屬關系的諸侯(如夏商舊族或功臣封國)。

三、禮儀與地位

根據《周禮·秋官·司儀》記載,周天子接見諸侯時:

四、其他解釋

部分文獻(如)将“庶姓”引申為普通百姓,但此說法在權威曆史典籍中較少見,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誤用。古代文獻中的“庶姓”專指無血緣的異姓貴族,與平民無關。

參考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昂然自得爆發變星倡論琛寳陳刍城邦漼弛帶刀卧誕計颠僵釣濑疊連笃性反仄封己守殘分角器伏祭幹糞公司解散貢谀詭速幻劫活天冤枉矯形吉裡骨碌鏡檻極問柳蠶龍刍濾波綿延模棱首木偶片黏兒驽散藕斷絲聯遷喬鉗制绮陌青蓮舍琴瑟軀躬日不移晷戎翟善處尚平設铎社夥沈竈生鼃侍養受紀熟睡退鬼外設汍汍衛送誣染仙菜香庫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