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番官的意思、番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番官的解釋

(1). 隋 唐 時典儀禮唱贊官員的别稱。《舊唐書·職官志二》:“ 隋 太常、鴻臚二寺,皆有贊者,皇朝因置之,隸門下省,掌贊唱,為行事之節。分番上下,謂之番官。”

(2).外國的官員。 元 馬緻遠 《漢宮秋》第二折:“如今就差一番官,率領部從,寫書與 漢 天子,求索 王昭君 與俺和親。” 元 汪大淵 《島夷志略·麻裡魯》:“若番官沒,其婦再不嫁於凡夫。”《說嶽全傳》第十五回:“一日老狼主登殿,當有番官上殿啟道:‘軍師回來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番官”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語境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

一、典儀禮官(隋唐時期)

指隋唐時期負責禮儀唱贊的官員,屬于太常寺或鴻胪寺下屬的職位。這類官員通過輪班制度(“分番上下”)執行任務,主要職責包括主持典禮儀式、引導賓客行禮等。該用法最早見于《舊唐書·職官志二》。

二、外國官員(元代以後)

元代開始用于指代外國官吏,常見于文學作品中。例如:

  1. 馬緻遠《漢宮秋》中匈奴派出的使者被稱為番官;
  2. 汪大淵《島夷志略》記載東南亞地區的官員制度時也使用此詞;
  3. 《說嶽全傳》提及金國官員時延續了這一稱呼。

補充引申義

該詞在近現代衍生出“不守規則的官吏”的比喻義,源自古代對外族官員禮儀差異的認知。但此用法多出現于成語或批判性語境,并非曆史職官體系的正式術語。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舊唐書》等史料及元明清文學作品中的用例,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番官》這個詞源自古代漢語,用來指代在中國古代朝廷中負責管理番地、番民的官員。該詞可以拆分為“番”和“官”兩個部分。 “番”字是包含在邊字旁中的一個部首,表示邊遠地區或外族,也可以解釋為外地人、異族。它的筆畫數為8畫。 “官”字是一個常見的漢字,它的部首是宀,表示與住宅相關的意思。它的筆畫數為8畫。 在繁體字中,漢字“番”寫作「番」,字形稍有不同,但意思和讀音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字形可能會有些許變化。對于《番官》這個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但整體意義都是一緻的。 以下是一些關于《番官》的例句: 1. 他是朝廷派去邊境擔任番官的。 2. 番官們負責管理邊地的安全和發展。 3. 這個崗位需要一位有經驗的番官來擔任。 與《番官》相關的組詞包括:“番地”、“番人”、“土番”等等。近義詞可能有:“邊防官”、“邊疆官”等。反義詞暫無明确的相關詞彙。 希望以上的信息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