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有真實才能的人。《三國志·魏志·傅嘏傳》:“方今九州之民,爰及京城,未有六鄉之舉,其選才之職,專任吏部。案品狀則實才未必當,任薄伐則德行未為叙,如此則殿最之課,未盡人才。” 宋 葉紹翁 《四朝聞見錄·科舉為黨議發策》:“今日欲得實才,必當出於博洽者,其止於誦習而已乎?抑為經史學乎?”
(2).真實的才能。《新唐書·選舉志上》:“ 永隆 二年,考功員外郎 劉思立 建言,明經多抄義條,進士唯誦舊策,皆亡實才,而有司以人數充第。”
“實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有真實才能的人
強調個體具備實際能力而非虛名。例如《三國志·魏志·傅嘏傳》中提到選才時“實才未必當”,即批評選拔機制未能真正選出有才能的人。
指真實的才能
側重能力本身的實在性。如《新唐書·選舉志》批評科舉考試中“明經多抄義條,進士唯誦舊策,皆亡實才”,指出應試者缺乏實際才能。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典籍中的具體例證(如《三國志》《新唐書》原文),可參考相關古籍或權威詞典。
實才(shí cái)這個詞通常指的是一個人真正的才能或實際能力。它描述的是一個人所具備的實際的、真實的才華和能力,與表面上的虛有其表不同。
“實才”這個詞可以通過拆分部首和筆畫來解讀。其中,“實”字的部首是“口”,它有10畫;而“才”字的部首是“手”,它有3畫。
“實才”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普遍,它是由“實”和“才”兩個字合成而成的。在繁體字中,“實”和“才”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在古時候,中國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然而,“實才”這個詞在古代沒有特别的寫法變化,所以古代和現代的寫法是類似的。
1. 他在音樂方面有着實才,不僅彈奏得很好,還能創作出美妙的樂曲。
2. 她以其實才獲得了國際藝術比賽的冠軍。
實力、實在、實際、才能、才華等。
近義詞:真才、實力、才幹。
反義詞:虛有其表、庸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