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科征 ”。征收賦稅。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七:“又或故舊同道之家有科徵,必先督促不少貸。” 明 楊基 《桂林》詩:“時有 苗 人與 猺 女,負薪輸布事科征。”
"科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四點進行解析:
基本詞義
指征收賦稅的行為,主要用于描述官府對民衆的賦稅征斂。該詞由"科"(指法令規定或項目類别)與"征"(收取)組合而成,強調按照既定規章或條目進行稅收。
異體字與讀音
存在異體寫法"科徵",二者在古籍中通用。拼音為kē zhēng,注音符號為ㄎㄜ ㄓㄥ,聲調均為平聲。
曆史文獻用例
注:若需了解具體朝代稅制或賦稅類别,建議查閱《元史·食貨志》等專業史料。
科征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科和征。
科字的部首是禾,征字的部首是彳。
科字的筆畫數為9畫,征字的筆畫數為8畫。
科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農業社會。科指的是秋收後收割莊稼的季節,征指的是收取田租。因此,科征的意義是指在農業社會中進行秋季田租征收的活動。
科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科徵」。
在古代,科字的寫法有些不同,其形狀稍微偏旁字(禾)稍微短一些,類似于「禾 耇」。征字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他是科征工作的專家。
今年的科征工作進展順利。
科學、科目、征集、征兵等。
近義詞:征收、收取。
反義詞:放棄、免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