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科征的意思、科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科征的解釋

亦作“ 科征 ”。征收賦稅。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七:“又或故舊同道之家有科徵,必先督促不少貸。” 明 楊基 《桂林》詩:“時有 苗 人與 猺 女,負薪輸布事科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科征"是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漢語詞彙,主要在古代文獻中使用,其核心含義指官府按照條例、規定或名目征收賦稅、錢糧或徭役。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應用及相關概念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按條例征收

    "科"指法規、條例、項目;"征"指征收、斂取。"科征"即指官府依據既定的法規條款或分派的名目,向百姓征收賦稅、糧食或攤派勞役。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2. 特指田賦之外的雜稅

    在明清時期,"科征"常指正稅(如田賦)之外的附加稅或臨時攤派,如"科征銀兩""科征物料"等,具有強制性和無償性。

    來源:《中國曆史大辭典·經濟史卷》


二、曆史背景與應用

  1. 明代賦役制度

    明代推行"一條鞭法"前,賦役分為"正賦"與"科征"。後者包括地方衙門的行政開支、物料征調(如木材、軍需品)等,常因官吏層層加碼加重百姓負擔。

    例:《明史·食貨志》載:"凡額辦、派辦、歲辦,皆科征也。"

    來源:《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清代稅制沿革

    清代延續"科征"名目,但逐步規範雜稅征收。如《清會典》規定地方需上報科征項目,禁止私征,但實際執行中仍存弊端。

    來源:《清會典事例·戶部》


三、相關概念辨析


四、現代語境中的演變

隨着稅制改革,"科征"一詞已退出日常使用,僅見于曆史文獻研究。其概念可對應現代"行政性收費""專項征收"等,但性質與古代雜稅截然不同。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明史·食貨志》(中華書局)
  3. 《清會典事例》(中華書局影印本)
  4. 《辭源》(商務印書館)
  5. 《中國曆史大辭典·經濟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科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四點進行解析:

  1. 基本詞義
    指征收賦稅的行為,主要用于描述官府對民衆的賦稅征斂。該詞由"科"(指法令規定或項目類别)與"征"(收取)組合而成,強調按照既定規章或條目進行稅收。

  2. 異體字與讀音
    存在異體寫法"科徵",二者在古籍中通用。拼音為kē zhēng,注音符號為ㄎㄜ ㄓㄥ,聲調均為平聲。

  3. 曆史文獻用例

  1. 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元明時期文獻,現代漢語已不常用,主要應用于曆史研究或古籍解讀領域。

注:若需了解具體朝代稅制或賦稅類别,建議查閱《元史·食貨志》等專業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雲謠布達佩斯步晷逋留暢行徹馔春莺啭撺頓啗噬點手劃腳東塗西抹逗教多偺封條父天浮漾高岑跟官戈矢關合寒慘慘豪放不羁洪澤腄腄郊鄽嘄陽錦柏久淫久滞捐袂踘蹴俊民梁架裂絕裂破禮三本曆職卵硯貓狸沒撻煞拗性磐萦骈鄰辟駁蜱蛸牽率輕飄羣國熱乎柔伏桑黮詩籌瘦脊殊方異域遂哀題芽紊淆武贲五楘小腳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