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獻民的意思、獻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獻民的解釋

(1).猶賢民。原指 周 滅 商 後, 商 遺民中之臣服于 周 者。《書·洛诰》:“孺子來相宅,其大惇典 殷 獻民。” 孔 傳:“﹝少子﹞行典常於 殷 賢人。” 孔穎達 疏:“ 周 受於 殷 ,故繼之,於 殷 人有賢性,故稱賢人。” 周秉鈞 易解:“獻民,賢民,與頑民相對,指服從 周 化者。”《逸周書·作雒》:“俘 殷 獻民遷于 九畢 。” 孔晁 注:“獻民,士大夫也。 九畢 , 成周 之地,近王化也。” 郭沫若 《中國史稿》第二編第三章第一節:“在 周公 東征的過程中,大批 商 朝貴族成了俘虜, 周 人稱他們為‘獻民’。”

(2).泛指前朝遺民。 章炳麟 《<南洋華僑志>序》:“然自 趙氏 (指 宋 )之亡,逋臣獻民,内偪胡寇,各往往彖走南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獻民”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文獻使用場景進行理解:

一、主要含義

  1. 周朝時期的商遺民
    指周滅商後,臣服于周朝的商朝遺民,與“頑民”(反抗者)相對。這一用法最早見于《尚書·洛诰》和《逸周書》,如“俘殷獻民遷于九畢”。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提到,周公東征後,商朝貴族被俘後被稱為“獻民”。

  2. 泛指前朝遺民
    後世引申為前朝滅亡後歸順新政權的臣民。例如,章炳麟在《南洋華僑志序》中用“獻民”指代宋朝滅亡後流亡的遺民。

二、其他解釋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獻出生命”的引申義,但這一含義缺乏古籍文獻支持,可能是對字面義的誤讀。曆史語境中,“獻”通“賢”,指“賢民”,而非“獻身”。

三、詞義辨析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尚書》《逸周書》及相關史學著作(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獻民

《獻民》(xiàn mín)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獻”和“民”。以下是關于獻民的一些信息:

拆分部首和筆畫

“獻”的部首是“犬”(quǎn),在《康熙字典》中是第94個部首,它的部首含義是“犬類”,它的總筆畫數是8。

“民”的部首是“氏”(shì),在《康熙字典》中是第83個部首,它的部首含義是“氏族”,它的總筆畫數是5。

來源

獻民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曆史。它是由漢字“獻”和“民”組成的,其中“獻”意為“奉獻、貢獻”,而“民”指的是國家的人民。

繁體

在繁體字中,獻民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都是“獻民”。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些變遷,并不完全與現代相同。但是獻民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獻民的例句:

1. 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我們應該不斷獻民奉獻。

2. 他為社會進步獻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被譽為獻民楷模。

3. 每個人都有責任為社會的發展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成為一名獻民。

組詞

獻工、獻身、獻愛、獻技、獻藝、獻忠

近義詞

貢獻、奉獻、效忠、獻身

反義詞

剝削、吸血、蛀蟲、自私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