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江下遊支流。流貫上海市境内。主源出自澱山湖。在市區接納支流吳淞江(蘇州河)後,到吳淞口注入長江。長1134千米。太湖流域主要排水通道。内河航線連接江蘇、浙江兩省,運輸繁忙。
黃浦江是上海市的重要河流,具有多重功能與曆史意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黃浦江是長江入東海前的最後一條支流,流經上海市青浦、松江、奉賢等10個區,最終在吳淞口注入長江。其主源為澱山湖(也有說法稱太湖苕溪為更遠源頭),全長約113公裡,流域面積約2.4萬平方公裡,河寬300-770米,終年不凍。
曆史上曾稱大黃浦、黃龍浦、春申江、申江,清代定名“黃浦江”。其中“春申江”與戰國春申君黃歇相關,上海簡稱“申”即源于此。
“黃浦”最早見于南宋碑記,清代正式稱“黃浦江”。另一别稱“滬”源于古代捕魚工具,後成為上海簡稱。
黃浦江不僅是自然河流,更是上海城市精神的象征,見證了近代中國的開放與發展。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權威地理資料或地方志。
黃浦江是中國上海市的母親河,是上海的重要水域和交通要道。這個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黃”和“浦江”。
“黃”字的拆分部首是“土”,它共有9個筆畫; “浦”字的拆分部首是“水”,它共有10個筆畫; “江”字的拆分部首也是“水”,它共有6個筆畫。
“黃浦江”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唐代文獻中,當時是形容上海的地理特點。黃浦江水域流經黃浦區,因此得名。在曆史上,黃浦江曾經是外國侵略者入侵中國的重要門戶,也是中國的對外貿易要道。
在繁體字中,黃浦江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黃浦江”。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文獻中,黃浦江被寫作“黃普江”,其中“普”字用來表示廣泛、普遍的意思。
1. 黃浦江兩岸的高樓大廈燈火輝煌,夜景十分壯觀。 2. 遊客們站在黃浦江畔,欣賞着江水的美麗。
黃浦江港、黃浦江口、黃浦江畔、黃浦江大橋、黃浦江水域
上海江、上海水域
内地、陸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