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猶摧折。頓,通“ 鈍 ”。《文選·左思<吳都賦>》“莫不衂鋭挫芒,拉捭摧藏” 唐 李善 注:“拉,頓折也。”
(2).頓挫轉折。指作文和繪畫的一種技法。《文選·左思<魏都賦>》 唐 李善 題解:“ 太沖 賦《三都》,以《吳》《蜀》遞相頓折,以《魏》都依制度。” 清 方薰 《山靜居畫論》下:“《牧羊樵子》為 李希古 畫,初看似 戴文進 ,細視 文進 不能到其古奧,石樹沙水,行筆頓折,力出畫外。” 清 無名氏 《續<西遊補>雜記》:“至其行文……有反筆,有側筆,有頓折,有含蓄,有平衍,有突兀,有疏落,有綿密。”
“頓折”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dùn shé(部分資料中标注為dùn zhé),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摧折、鈍化
藝術創作中的技法
與成語的關聯
部分資料(如)提到“頓折”作為成語時發音為dùn zhé,表示事物發展受阻或中斷。例如:“人生難免經曆頓折,需調整心态應對。” 但需注意,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藏語中的誤解
有資料誤将“頓折”與藏語關聯,實際在藏語中“頓”多指“事物”或用于人名(如“頓珠”),與漢語原意無關。
“頓折”的核心含義集中在物理受損和藝術技法兩個維度,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如需深入了解,可參考古典文學注釋(如《文選》李善注)或書畫理論典籍。
頓折,又稱頓挫,在漢語中表示在寫字的過程中,筆畫運筆中出現的停頓或折轉。這個詞由兩個漢字組成,可以拆分為“頓”和“折”兩個部首。
頓字由部首“頁”組成,它的筆畫數是五畫。而折字由部首“扌”和“斤”組成,它的筆畫數是五畫。所以整個詞共有十個筆畫。
标題:頓折的來源、繁體和古時漢字寫法頓折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字彙》一書中,書中解釋為書寫時運筆的停頓和轉折。
在繁體字中,“頓”字的形态保持不變,但是“折”字的寫法有些變化,其形态是由兩個部首“宀”和“斤”組成。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整個詞的拼寫略有不同。古代常見的寫法是“頓折”,其中的“頓”字使用“頁”作為部首,而“折”字的部首則是“木”。這種寫法在一些古文獻中仍可見到。
标題:頓折的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以下是一些使用頓折一詞的例句:
1. 在書法練習中,要注意運筆頓折的位置。
2. 他的字寫得非常流利,完全沒有頓折的痕迹。
一些與頓折相關的詞彙組合如下:
1. 頓挫不前:形容進展緩慢或阻力較大。
2. 筆畫頓挫:指書法或繪畫中出現的不流暢或中斷的筆畫。
和頓折具有相似意義的詞彙有:
1. 頓破:形容文章、作品等在某處出現明顯的斷裂或停滞。
2. 中斷:表示在某個過程中出現的突然中止。
相反意義的詞彙包括:
1. 流暢:形容運動或書寫時的連貫順暢。
2. 連續:指某個動作或過程的不間斷進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