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献民的意思、献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献民的解释

(1).犹贤民。原指 周 灭 商 后, 商 遗民中之臣服于 周 者。《书·洛诰》:“孺子来相宅,其大惇典 殷 献民。” 孔 传:“﹝少子﹞行典常於 殷 贤人。” 孔颖达 疏:“ 周 受於 殷 ,故继之,於 殷 人有贤性,故称贤人。” 周秉钧 易解:“献民,贤民,与顽民相对,指服从 周 化者。”《逸周书·作雒》:“俘 殷 献民迁于 九毕 。” 孔晁 注:“献民,士大夫也。 九毕 , 成周 之地,近王化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三章第一节:“在 周公 东征的过程中,大批 商 朝贵族成了俘虏, 周 人称他们为‘献民’。”

(2).泛指前朝遗民。 章炳麟 《<南洋华侨志>序》:“然自 赵氏 (指 宋 )之亡,逋臣献民,内偪胡寇,各往往彖走南国。”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献民”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文献使用场景进行理解:

一、主要含义

  1. 周朝时期的商遗民
    指周灭商后,臣服于周朝的商朝遗民,与“顽民”(反抗者)相对。这一用法最早见于《尚书·洛诰》和《逸周书》,如“俘殷献民迁于九毕”。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提到,周公东征后,商朝贵族被俘后被称为“献民”。

  2. 泛指前朝遗民
    后世引申为前朝灭亡后归顺新政权的臣民。例如,章炳麟在《南洋华侨志序》中用“献民”指代宋朝灭亡后流亡的遗民。

二、其他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献出生命”的引申义,但这一含义缺乏古籍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字面义的误读。历史语境中,“献”通“贤”,指“贤民”,而非“献身”。

三、词义辨析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可参考《尚书》《逸周书》及相关史学著作(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献民

《献民》(xiàn mín)这个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分别是“献”和“民”。以下是关于献民的一些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

“献”的部首是“犬”(quǎn),在《康熙字典》中是第94个部首,它的部首含义是“犬类”,它的总笔画数是8。

“民”的部首是“氏”(shì),在《康熙字典》中是第83个部首,它的部首含义是“氏族”,它的总笔画数是5。

来源

献民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历史。它是由汉字“献”和“民”组成的,其中“献”意为“奉献、贡献”,而“民”指的是国家的人民。

繁体

在繁体字中,献民的写法与简体字相同,都是“獻民”。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经历了一些变迁,并不完全与现代相同。但是献民这个词在古代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

例句

以下是一些使用献民的例句:

1. 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我们应该不断献民奉献。

2. 他为社会进步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被誉为献民楷模。

3. 每个人都有责任为社会的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成为一名献民。

组词

献工、献身、献爱、献技、献艺、献忠

近义词

贡献、奉献、效忠、献身

反义词

剥削、吸血、蛀虫、自私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