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献民的意思、献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献民的解释

(1).犹贤民。原指 周 灭 商 后, 商 遗民中之臣服于 周 者。《书·洛诰》:“孺子来相宅,其大惇典 殷 献民。” 孔 传:“﹝少子﹞行典常於 殷 贤人。” 孔颖达 疏:“ 周 受於 殷 ,故继之,於 殷 人有贤性,故称贤人。” 周秉钧 易解:“献民,贤民,与顽民相对,指服从 周 化者。”《逸周书·作雒》:“俘 殷 献民迁于 九毕 。” 孔晁 注:“献民,士大夫也。 九毕 , 成周 之地,近王化也。”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二编第三章第一节:“在 周公 东征的过程中,大批 商 朝贵族成了俘虏, 周 人称他们为‘献民’。”

(2).泛指前朝遗民。 章炳麟 《<南洋华侨志>序》:“然自 赵氏 (指 宋 )之亡,逋臣献民,内偪胡寇,各往往彖走南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献民是汉语古语词,具有两个主要义项,均带有特定历史文化背景:

  1. 贤人;贤者

    此义项源于《尚书》,指德行高尚、才能出众的人。在《尚书·洛诰》中,周公告诫成王要善待、任用“献臣”与“献民”,共同治理国家。这里的“献”通“贤”,意为贤能。东汉经学家郑玄注解《尚书》时明确指出:“献,贤也。” 因此,“献民”即“贤民”,指民众中的贤德之士。此用法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人才的重视。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册,第1520页)、《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尚书·洛诰》及郑玄注。

  2. 前朝的遗民;特指周代的殷商遗民

    此义项亦源自《尚书》。在周初文献中,“献民”常指被周朝征服的殷商遗民。例如《尚书·洛诰》中提到的“殷献民”,即归顺周朝的殷商旧族。唐代孔颖达在《尚书正义》中疏解说:“献民,即民之贤者,此谓殷之贤士大夫也。” 此用法反映了周朝对前朝遗民,特别是其中贤能者的称谓,带有特定的历史政治色彩。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册,第1520页)、《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尚书·洛诰》及孔颖达疏。

网络扩展解释

“献民”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和文献使用场景进行理解:

一、主要含义

  1. 周朝时期的商遗民
    指周灭商后,臣服于周朝的商朝遗民,与“顽民”(反抗者)相对。这一用法最早见于《尚书·洛诰》和《逸周书》,如“俘殷献民迁于九毕”。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提到,周公东征后,商朝贵族被俘后被称为“献民”。

  2. 泛指前朝遗民
    后世引申为前朝灭亡后归顺新政权的臣民。例如,章炳麟在《南洋华侨志序》中用“献民”指代宋朝灭亡后流亡的遗民。

二、其他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献出生命”的引申义,但这一含义缺乏古籍文献支持,可能是对字面义的误读。历史语境中,“献”通“贤”,指“贤民”,而非“献身”。

三、词义辨析

如需更完整的文献例证,可参考《尚书》《逸周书》及相关史学著作(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爱友罢惫白粳败亡拔帜易帜悲悲切切本着别藏避诣长往远引剗期齿筭迟晩醇确蹴踏戴仰单骑弟布多义词凡今风中之烛感情用事公共关系意识勾唤诡佞邯郸道鸿均剑歌浪沫老鵶拉偏架离经陇笛蝼顶金冒践煤溚眉尖眼尾冥索明酌耐面轻骑简从权诡趋攀桑螵蛸善行无辙迹少阴时髦书缮书味遂歌速疾缩短特任听事危槷祥序象驭献祭小吝谐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