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鈎深緻遠”。謂能鈎取深處之物和招緻遠處之物。《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緻遠。” 孔穎達 疏:“物在深處,能鉤取之;物在遠方,能招緻之。”《漢書·陳湯傳》:“ 延壽 、 湯 為聖 漢 揚鉤深緻遠之威,雪國家累年之恥。”後以喻探索深奧的道理或形容治學的廣博精深。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鉤深緻遠,蓋非淺識所測。” 宋 何薳 《春渚紀聞·琴趣》:“鳴弦轉軫,要先有鉤深緻遠之懷。”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八章:“ 安公 窮覽經典,其尋文比句功夫最深,乃能鈎深緻遠。”
“鈎深緻遠”是一個源自《周易》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發音:gōu shēn zhì yuǎn
字面意思:指能夠鈎取深處之物、招緻遠方之物。
引申含義:比喻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質或深奧的道理,也形容治學廣博精深、見解深遠。
源自《周易·系辭上》:“探赜索隱,鈎深緻遠。” 孔穎達注釋:“物在深處,能鈎取之;物在遠方,能招緻之。”。
後用于形容學術研究中追求深刻與廣博的境界,如《世說新語》中引用“鈎深緻遠,蓋非淺識所測”。
該成語強調對學問或道理的深入探索與廣博視野,既有哲學内涵,也用于贊美學者的治學态度。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靈活使用。
《鈎深緻遠》是一個成語,意指通過采取一些小手段或者小動作,來達到遠大的目标或者抱負。這個成語可以形容一個人或者一個事物在表面上看起來很輕微,但實際上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鈎深緻遠》由三個字組成,中間的“深”字的部首是“水”,右邊的“緻”字的部首是“至”,右邊的“遠”字的部首是“辵”。其中,“深”字有11畫,“緻”字有10畫,“遠”字有7畫。
《鈎深緻遠》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墨子·非攻》,“非攻”即指采取鈎深緻遠的策略,避免直接的敵對行為,達到和平解決問題的目的。
在繁體字中,成語“鈎深緻遠”可以寫作“鈎深緻遠”。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成語“鈎深緻遠”對應的字形會有一些差異。例如,其中的“緻”字在金文中是“至”字,表示“到達”。在隸書中,成語的書寫方式可能會略有不同。
他雖然隻是通過一些微小的幫助,但他的心思卻鈎深緻遠,獲得了同事的深深信任。
鈎心鬥角、懸梁刺股、鈎吻痕狀、深思熟慮
近義詞:得墨忘膝、小題大作
反義詞:直搗黃龍、開門見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