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入關口。《文選·張衡<南都賦>》:“排揵陷扃,蹵蹈 鹹陽 。” 李善 注:“扃,外閉之關也。”
“陷扃”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陷扃”指攻入關口,表示軍事行動中突破敵方防禦的關鍵節點。其中: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張衡的《南都賦》:“排揵陷扃,蹵蹈鹹陽。”李善注《文選》時解釋:“扃,外閉之關也”(),描述軍隊攻破關隘、直取鹹陽的場景。
該詞屬于古代軍事用語,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結構為動詞+名詞,強調通過武力突破關隘的進攻性動作()。例如:“陷扃”與“排揵”(推開障礙)并用,體現戰争中的連貫戰術。
《陷扃》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門的門闩。
拆分部首為“阝”和“才”,其中“阝”在這個詞中作為部首,表示和門有關的事物,“才”表示通向門内的工具或裝置。
該字共有15個筆畫。
《陷扃》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巫蠱列傳》中,原文為:“廉頗,秦人也,待诏郎,事趙孝成王,起守雒陽。其門上有陷扃。”
繁體
《陷扃》的繁體字為「陷扃」。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傳世古籍《說文解字》,《陷扃》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陷徑」。
1. 他将手上的陷扃放下,邁步走進了大門。
2. 再遲疑下去,門上的陷扃就會關上。
陷害、陷落、陷入、陷阱、陷井
門闩、門鉸、門扉
門開、門放、門把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