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賞賜,賜予。《隋書·食貨志》:“所有賚給,不踰經費,京司帑屋既充,積於廊廡之下。”
“赉給”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其含義主要與賞賜、供給相關。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分解
本義指賞賜、給予,通常指上對下的恩賜。《說文解字》釋為“賜也”,強調君主或尊長對臣屬的饋贈。例如《詩經·商頌·烈祖》中“赉我思成”,即指神靈賜福。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本義為供給、供應,如《戰國策·齊策》中“孟嘗君使人給其食用”。作“赉給”時,與“赉”同義複用,強化賞賜之意。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
二、複合詞“赉給”釋義
“赉給”為同義複合詞,意為賞賜財物或供給物資,多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官方行為: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三、權威文獻例證
“诏所傷郡國,賦斂田租,赉給貧乏。”
——指減免賦稅并賞賜物資給貧困者。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二十四史》
“州縣官赉給米帛,以恤災黎。”
——強調地方官員向災民發放救濟物資。
來源:《清史稿》中華書局影印本
四、與現代詞彙的關聯
“赉給”的語義在現代漢語中已被“賞賜”“發放”“供給”等詞替代,但仍保留于研究古代典章制度、曆史文獻的學術領域。需注意與形近字“赍(jī)”(攜帶)的區分,避免混淆。
“赉給”作為古漢語專有詞彙,其權威釋義需依托經典辭書及曆史文獻,核心指向官方自上而下的物質賞賜行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赉給”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ài gěi(注音:ㄌㄞˋ ㄍㄟˇ),屬于書面語或古漢語用法,含義為賞賜、賜予。以下是綜合解釋:
詞義解析
用法與語境
如果需要進一步探讨相關詞語或例句,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權威辭書。
哀憤奧藴比際冰凍才說常賃産穑沖齓觸鱗綽闆大材小用調眼色遞積丁母憂鬥擊短折貳宗放言封行撫幾負業幹策光學玻璃滾鈎滾算漢傅浩酒荷睠花名簿黃桑逭暑匠骊戒告絜廉解溲劫餘驚閨金筒開諷靠天田鎯頭蘭那累形門簾情有可原秋毫不犯曲學柔液深切著白收賄收括爍玉流金胎死腹中台柱子填拊填替脫煞烏樏涎滑遐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