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lated effort] 象棋術語,借喻過時的舉動
檢讨有屁用,田已經耕過了,哪個要他放馬後炮
亦作“ 馬後炮 ”。原為象棋術語。借喻不及時的舉動。 元 無名氏 《隔江鬥智》第二折:“大哥須要計較此事,不要做了馬後礮,弄的遲了。” 孫錦标 《通俗常言疏證·武備》引此文作“馬後砲”。《野叟曝言》第二七回:“ 春紅 死後,公子大哭。 大6*奶奶 説:‘人已死了在這裡放那馬後礮,可是遲了。’” 草明 《乘風破浪》五:“你怎麼不早提醒我?馬後炮!”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馬後炮漢語 快速查詢。
“馬後炮”一詞包含以下多層含義及背景:
象棋術語
在象棋中,指一方的馬與對方的将(帥)處于同一直線或橫線,中間隔一步,再用炮在馬後方将軍,形成無法破解的殺招。這種戰術在殘局或中局階段具有決定性作用。
比喻義與用法
引申為事後才采取行動或發表意見,但已無濟于事,含貶義。例如批評他人“放馬後炮”,即指責其事前無作為,事後卻顯示先見之明。近義詞為“事後諸葛亮”,反義詞如“臨陣脫逃”。
出處與演變
最早見于元代雜劇《隔江鬥智》,原文提到“不要做了馬後炮,弄的遲了”。其貶義用法逐漸固定,成為日常語言中批評“滞後行為”的常用表達。
例句參考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口語,強調對“事後聰明”的諷刺,或對錯過時機的決策表示遺憾。例如工作中未及時處理問題,事後補救卻被評價為“馬後炮”。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象棋戰術分析,可參考上述來源網頁。
《馬後炮》是一個常用的網絡詞語,意為事後批評或事後評論,指的是某件事情發生之後,人們在事後才指出問題、發表評論或提出建議。這樣的評論往往在事情發生後才出現,既沒有預測性也沒有實踐性。
《馬後炮》這個詞由三個部首組成:馬、後、炮。
其中,馬的部首是馬字旁,繁體字為馬,筆畫數為10。
後的部首是彳字旁,繁體字為後,筆畫數為9。
炮的部首是火字旁,繁體字為砲,筆畫數為9。
《馬後炮》這個詞最早出現于網絡,後來漸漸在口語中廣泛使用。該詞源于2010年中國湖南衛視真人秀節目《快樂男聲》中,一位參賽選手在比賽結束後對于其他選手的表演進行批評的視頻,這個詞語由此而來。
繁體字部分,馬變為馬,後變為後,炮變為砲。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馬的寫法多種多樣,可以是直接畫馬的形象,也可以是簡化後的寫法。
後的古代寫法為「䒑」。
炮的古代寫法為「泡」。
1. 他總是愛在比賽結束後馬後炮一番,卻從不主動參與其中。
2. 别再做馬後炮了,要想有所作為就主動參與其中。
馬前炮、馬後繼、炮火連天、火炮轟鳴。
事後諸葛亮、說教、事後自以為是。
事前預測、主動參與、實踐指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