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泛指 中國 東部。《書·微子之命》:“上帝時歆,下民祗協,庸建爾于上公,尹茲東夏。” 孔 傳:“正此東方華夏之國。 宋 在京師東。”《後漢書·吳祐傳》:“ 祐 每行園,常聞諷誦之音,奇而厚之,亦與為友,卒成儒宗,知名東夏。”《周書·武帝紀下》:“東夏既平,王道初被, 齊 氏弊政,餘風未殄。” 清 侯方域 《贈倪荥陽序》:“友人 王君 侯服 者,東夏豪傑之士也。”
(2). 金 元 之際的國名。 金宣宗 時, 蒲鮮萬奴 據 遼東 自立,國號 大真 ,曆史上亦稱 東真 。後降 元 ;複叛,稱 東夏 。 元太宗 時滅于 元 。參閱《元史·太祖紀》及《太宗紀》。
“東夏”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曆史文化詞彙,其核心解釋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一、曆史政權名稱(13世紀)
東夏指中國東北地區由蒲鮮萬奴建立的割據政權,存續時間為1215至1233年。該政權鼎盛時期疆域涵蓋今吉林、黑龍江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以“大真”為國號,後改稱“東夏”,史書記載其“建都開元,自稱天王”。該政權最終被蒙古帝國所滅,成為元朝遼陽行省組成部分。
二、地域文化概念
在文獻中,“東夏”常作為地理方位詞,代指中國東部地區。如《左傳·襄公十五年》注疏将“東夏”解釋為“東方華夏之地”,與“西夏”(西部諸侯)形成對應。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進一步強調“東夏特指齊魯燕趙等中原以東區域”,體現古代以中原為中心的空間劃分體系。
三、華夏文明分支稱謂
部分典籍将“東夏”延伸為東方華夏文化圈的代稱。清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提出:“東夏之文,承周禮而融夷俗”,特指受中原禮制影響且保留地域特色的東部文明形态。現代學者考證認為,該用法常見于宋明時期東亞漢文化圈交流文獻。
“東夏”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
古代文獻中常以“東夏”代指中國東部地區,如《尚書·微子之命》記載“尹茲東夏”,孔穎達注疏解釋為“東方華夏之國”。這一用法多見于先秦至漢唐文獻,強調方位概念。
由金朝女真将領蒲鮮萬奴在東北建立的政權,具有重要曆史意義:
政權演變
蒲鮮萬奴原為金朝遼東宣撫使,1215年趁金朝衰敗自立,初建“大真國”,1216年短暫降蒙,次年複叛後改國號為“東夏”。
統治範圍
鼎盛時控制今吉林、黑龍江大部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政治中心先後位于遼甯開原和吉林延吉城子山,現存遺址可見防禦性山城建築特征。
滅亡過程
1233年蒙古窩闊台派皇子貴由東征,攻破南京(今延吉),蒲鮮萬奴被俘,政權終結。
部分現代詞典提及“東夏”指夏季時節,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曆史文獻,可能為引申義或誤傳。建議在學術研究中以曆史政權釋義為主。
暗香疏影傲頭傲腦白雲青舍抱擔别鶴怨從行髧髦導繹德道的稿掂量吊梯恩榮并濟凡器伐閲棼棼改惡向善高蹈膏沐貫跤顧思瀚漫橫財烘騰騰淮南小山黃晖建麾節點寄田羸行隆政毛呢墨客木闆書蟠螭鰟魮蟠胸陪床濆衍碕嶺奇特确核稔亂人馬上貳紹興師爺世出詩牌十位隨堤桃戈五百五力霧圖吳愉杴簸銜曜閑簉謝生歙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