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劉向 《說苑·善說》:“ 魏文侯 與大夫飲酒,使 公乘不仁 為觴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原意為罰飲一滿杯酒,後亦稱滿飲或暢飲酒為浮白。 南朝 梁 沉約 《郊居賦》:“或升降有序,或浮白無算。” 宋 陸遊 《遊鳳凰山》詩:“一樽病起初浮白,連焙春遲未過黃。” 明 陳汝元 《金蓮記·郊遇》:“願浮白以叙交情,且來青而譚别意。”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梁生》:“ 汪 志得意滿,浮白數觥。”
浮白是漢語中兼具本義與引申義的複合詞。從詞源角度分析,"浮"指滿飲後酒液浮于杯口,"白"特指古代罰酒用的大酒杯。該詞最早見于《說苑·善說》,其核心含義指罰飲滿杯的行為,《漢語大詞典》将其訓釋為"漢劉向《說苑·善說》:'魏文侯與大夫飲酒,使公乘不仁為觞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浮白衍生出雙重内涵:其一保留古義,特指酒宴中的罰飲規則,如《聊齋志異·卷一·嬌娜》載"又命以巨觞行酒,三更始罷"即用此典;其二經文學修辭轉化為暢飲的雅稱,清代沈複《浮生六記》"餘與芸聯句以遣悶懷,而兩韻之後,逾聯逾縱,想入非夷,隨口亂道。芸已漱涎涕淚,笑倒餘懷,不能成聲矣。覺其鬓邊茉莉濃香撲鼻,因拍其背,以他詞解之曰:'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妝壓鬓,不知此花必沾油頭粉面之氣,其香更可愛,所供佛手當退三舍矣。'芸乃止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隻在有意無意間;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須借人之勢,其香也如脅肩谄笑。'餘曰:'卿何遠君子而近小人?'芸曰:'我笑君子愛小人耳。'正話間,漏已三滴,漸見風掃雲開,一輪湧出,乃大喜,倚窗對酌。酒未三杯,忽聞橋下哄然一聲,如有人堕。就窗細矚,波明如鏡,不見一物,惟聞河灘有隻鴨急奔聲。餘知滄浪亭畔素有溺鬼,恐芸膽怯,未敢即言。芸曰:'噫!此聲也,胡為乎來哉?'不禁毛骨皆栗。急閉窗,攜酒歸房。一燈如豆,羅帳低垂,弓影杯蛇,驚神未定。剔燈入帳,芸已寒熱大作。餘亦繼之,困頓兩旬。真所謂樂極災生,亦是白頭不終之兆。"中即用其引申義。
現代漢語使用中,該詞多出現于文學創作領域,如錢鐘書《圍城》寫文人雅集時"衆人浮白擊節"的描寫,仍延續着古典語境中的文化意蘊。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釋義,其現代用法已不限于罰酒場景,更多用于形容文人墨客詩酒酬唱的雅事。
“浮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源于古代飲酒習俗,具體解釋如下:
起源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漢代劉向《說苑·善說》:魏文侯與大夫飲酒時,命公乘不仁擔任“觞政”(酒令官),規定“飲不釂者,浮以大白”,即未喝幹杯中酒者需被罰一大杯酒。這裡的“浮”指罰酒,“白”指大酒杯,“浮白”即罰飲滿杯。
字義分解
動詞用法
後逐漸從“罰酒”演變為泛指暢飲、滿飲。例如:
文化關聯
該詞常與“呼盧”(賭博)連用為“呼盧浮白”,體現古代宴飲活動中飲酒與遊戲的結合。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典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說苑》《晏子春秋》等典籍原文。
謗口倍道而行辯議不到長城非好漢布幹儲明洞疑都鹹子都郵讀社獨自箇蛾黛福物敷揚感戴戆鄙高徽公案共犯好生之德接界譏彈掘強俊廚兩腳狐戀阙落花媒人露庭馬到功成滅威蜜蜂窩劘剝牡丹花好﹐終須緑葉扶持翩聯撁五挂四瓊敷瓊枝班虬床擾擾柔慎三過筆色聽善婦删節本聖祖設齋事寬則圓室中手談説嘴打嘴似是而非通陌舃凫網墨僞戾聞譽五倍子無奈我何消禦謝家活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