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盡數延攬。《漢書·武帝紀》:“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鹹薦諸朝。” 顔師古 注:“詳,悉也。延,引也。” 唐 陸贽 《優恤畿内百姓并除十縣令诏》:“昨者,詳延羣彥,親訪嘉猷。”《宋史·選舉志二》:“朕開數路以詳延天下之士,而制舉獨久不設,意者吾豪傑或以故見遺也,其復置此科。” 元 袁桷 《慶元路鄞縣學記》:“庶幾吾裡秀士,強敏自修,詢考耆哲,篤行於顯微内外之實,文質交資,上承詳延,将以復乎昔時之盛。”
(2).謂廣泛接受意見。 明 歸有光 《論禦倭書》:“固宜詳延博采,不遺於蒭蕘之賤也。”
“詳延”是古漢語中較為少見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構詞法及典籍用例兩個角度解析:
一、本義溯源
“詳”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審議也”,本指詳盡考究,《漢語大詞典》引申為“周遍、全面”之意(《漢語大詞典》第11卷);“延”甲骨文字形像道路延伸,《爾雅·釋诂》訓為“長也”,後衍生出“引進、邀請”等義。二字組合形成“全面延請”的動賓結構,如《宋史·選舉志》載“詳延天下方聞之士”,特指朝廷廣納賢才的禮聘制度。
二、引申義項
該詞的現代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台灣《重編國語辭典》仍收錄為“詳細延請”的書面用語。建議具體語境中的釋義需結合《曆代職官表》《中國科舉制度通史》等專業典籍進行考辨。
“詳延”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拼音:xiáng yán
注音:ㄒㄧㄤˊ ㄧㄢˊ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曆史或文學讨論中可作為典故引用。
巴旦白無常八節風背風港閉口撥開鉢塞莫殘紅擦眼抹淚長樂老持滿村居道聽耳食堤川鬥富端布二丘分司分支帳個人業主制企業勾問瓜農黃妳鹘響教民教言夾食階閣湝湝卷手矩陣康彊靡風明政靡替摩笄歐隅牌坊排閣平光破壁飛去謙卑啓白青泥城清洗青箱起奏瀼瀼生澀盛治濕哭幹啼視臨十羊九牧斯夾巴宿隙騰摧天作無極詳論校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