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秋 時, 趙襄子 姊為 代王夫人 。 襄子 既殺 代王 ,使人迎其婦。 代王夫人 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義也。”遂摩笄自刺而死。見《戰國策·燕策一》、《史記·趙世家》。後因以“摩笄”稱後妃殉國自6*殺。 清 吳偉業 《思陵長公主挽詩》:“國母摩笄刺,宮娥掩袂傷。”
(2).山名。一名 磨笄山 。在今 河北省 張家口市 東南。 趙襄子 姊 代王夫人 摩笄自6*殺, 代 人憐之,名其地為 摩笄山 。 明 徐渭 《次夕降抟雪徑滿鵝鴨卵餘睡而後起燒竹照之》詩:“ 漸離 荊卿 僵 易水 , 趙王 代娣 冷 摩笄 。”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摩笄漢語 快速查詢。
“摩笄”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典故來源:據《戰國策·燕策一》和《史記·趙世家》記載,春秋時期,趙襄子的姐姐(代王夫人)在弟弟趙襄子殺害其丈夫代王後,陷入忠義兩難之境。她認為“以弟慢夫非仁,以夫怨弟非義”,最終用發簪(笄)自刺殉節。
引申含義:後以“摩笄”代指後妃或貴族女性為守節、殉國而自殺的行為。例如清代吳偉業詩句“國母摩笄刺”即用此典。
因代王夫人殉節事件,其自殺處被命名為摩笄山(又名磨笄山),位于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東南。當地人為紀念她的忠烈,以此命名山川。
建議在文學或曆史語境中使用時,優先采用典故含義。
《摩笄》(mó jī)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用手摩擦頭發。在古代,人們習慣用雙手梳理頭發,以保持整潔和舒適。
《摩笄》是由“扌”、“玄”和“筆”三個部首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6,其中“扌”部為3畫,“玄”部為5畫,“筆”部為8畫。
《摩笄》最早出現在《爾雅》中,是古代文字學家所編纂的文字學著作。它記錄了當時漢字的讀音、義項和用法。
繁體字“摩笄”與簡體字寫法相同,仍然是“摩笄”這個拼音漢字。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和書寫形式,古時的《摩笄》可能會有些許差異。然而,由于沒有确切的古代文獻記載,我們無法給出準确的古代漢字寫法。
1. 他每天早晨起床後都會摩笄頭發。
2. 姑娘們用精細的梳子摩笄着長發。
摩擦、梳理、頭發、整潔、舒適。
梳理、整理、刷發。
淩亂、蓬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