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摩笄的意思、摩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摩笄的解釋

(1). 春秋 時, 趙襄子 姊為 代王夫人 。 襄子 既殺 代王 ,使人迎其婦。 代王夫人 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義也。”遂摩笄自刺而死。見《戰國策·燕策一》《史記·趙世家》。後因以“摩笄”稱後妃殉國自6*殺。 清 吳偉業 《思陵長公主挽詩》:“國母摩笄刺,宮娥掩袂傷。”

(2).山名。一名 磨笄山 。在今 河北省 張家口市 東南。 趙襄子 姊 代王夫人 摩笄自6*殺, 代 人憐之,名其地為 摩笄山 。 明 徐渭 《次夕降抟雪徑滿鵝鴨卵餘睡而後起燒竹照之》詩:“ 漸離 荊卿 僵 易水 , 趙王 代娣 冷 摩笄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摩笄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摩笄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典故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女性以發簪自盡的行為,源自春秋時期的悲壯事件。以下從釋義、典故來源及文化引申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本義與字面釋義


二、典故來源(核心出處)

典故出自春秋時期代國夫人(趙襄子之姊)殉國事件:


三、文化引申與象征意義

  1. 忠烈氣節的象征

    古代多用于贊頌女性為家國大義甯死不屈的剛烈精神,如清代詩詞“摩笄山影送斜晖”(朱彜尊《鴛鴦湖棹歌》),借典故詠懷氣節。

  2. “笄”的文化符號轉化

    笄本是女子成年禮的飾物(《禮記·内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在典故中轉化為殉節工具,賦予其悲壯内涵。

  3. 文學中的隱喻運用

    後世以“摩笄”暗喻貞烈殉身,如明代《東周列國志》第五十回:“代王夫人自盡,後人稱其地為摩笄山”。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第6冊第774頁,收錄“摩笄”詞條并釋為:“以簪自刺。指自殺”。

  2. 《辭源》(修訂本)

    商務印書館,第1643頁,詳述典故出處及曆史背景。

  3. 《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卷四十三《趙世家第十三》,明确記載事件始末。

  4. 《水經注疏》(楊守敬、熊會貞著)

    卷十三“㶟水”條,考據摩笄山地望。

(注:古籍原文無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書或“中華經典古籍庫”等可信數據庫查閱。)

網絡擴展解釋

“摩笄”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曆史典故(核心釋義)

典故來源:據《戰國策·燕策一》和《史記·趙世家》記載,春秋時期,趙襄子的姐姐(代王夫人)在弟弟趙襄子殺害其丈夫代王後,陷入忠義兩難之境。她認為“以弟慢夫非仁,以夫怨弟非義”,最終用發簪(笄)自刺殉節。
引申含義:後以“摩笄”代指後妃或貴族女性為守節、殉國而自殺的行為。例如清代吳偉業詩句“國母摩笄刺”即用此典。

二、地理名稱

因代王夫人殉節事件,其自殺處被命名為摩笄山(又名磨笄山),位于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東南。當地人為紀念她的忠烈,以此命名山川。

補充說明

  1. 讀音:讀作mó jī(“摩”取第二聲,非輕聲mā)。
  2. 常見誤釋: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摩擦磨砺”的成語,實為對字面的誤拆解,需以曆史典故為準。

建議在文學或曆史語境中使用時,優先采用典故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

抱魄表幟伯格長參變豺貙剗車籌筯叨第盜泉對策芳懿感觸告言拱聖桂管布貴倨跪土地國彜顧玩豪牦懷危狟豬滬劇家次假求幾筆徑情金秋籍設虮蝨臣極戍臘肥攔告郎位塄堰連二竈黎母鱗苞領域率履眉葉寐語幂人旁骛丕大侵車清調曲青暝毬毬蛋蛋穣子日遊神孺企喪幡石蟹獸伏戍煙歲會網格委身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