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教育人民。《論語·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2). 清 末泛稱信奉天主教或*********的 中國 人。 魯迅 《熱風·隨感錄三十九》:“又一轉眼,便連他的影子,也同拳民時代的教民一般,竟犯了與衆共棄的大罪了。” 徐特立 《紀念“五四”對青年的希望》:“那時候,不僅外國人在 中國 犯了法可以不受 中國 法律的制裁,就連教民也仗着帝國主義的勢力為非作歹,法律不敢過問。”
“教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教育人民
源自《論語·子路》:“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指通過教化引導民衆,強調道德與知識的傳播。這一用法多見于古代文獻,體現儒家思想中“教化”的重要性。
清末對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的中國人的特稱
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特定曆史背景下,“教民”指因信仰天主教或基督教而受西方傳教士庇護的中國人。部分教民憑借外國勢力獲得法律特權,甚至參與欺壓同胞,導緻社會矛盾激化。魯迅在《熱風·隨感錄三十九》中提到“拳民時代的教民”,徐特立也指出當時教民“仗着帝國主義的勢力為非作歹”。這一稱呼帶有貶義,與義和團運動等曆史事件密切相關。
補充說明:
《教民》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教導人民,使其明智、有道德以及有正确的行為”。這個詞常常用來指導和教誨人民,讓他們遵守法律、秉持道德、追求正确的行為。
《教民》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攵”和“民”。其中,“攵”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教育、知識等;而“民”則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
《教》這個字共有10畫,它的拆分結構是“夫”加上“學”,表示一個人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教育;而《民》這個字共有5畫,它的結構是“廿”和“力”組成,表示人民群衆的力量。
《教民》這個詞源自中國的古人智慧和文化,是古代哲學家和政治家關于治理國家和教育人民的思想和理論的總結。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為《教民》。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變化。《教民》的古代漢字寫法為“教民”,其中的“教”字和現代漢字一樣,在結構和筆畫上沒有太大的區别。而“民”字則以古代的寫法“亼”來表示。
1. 城市建設者需要以《教民》為己任,為市民們創造一個幹淨、舒適的生活環境。
2. 作為一名教師,我應該盡力以身作則,用正确的行為來《教民》。
3. 政府投資教育事業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人民的素質,《教民》成為未來發展的基石。
1. 教育:指通過教授知識和傳授道德原則來培養人才。
2. 教誨:指以言傳身教的方式來教育和引導。
3. 指導:表示為了讓人們達到某個目标而給予指引和教育。
近義詞:教導、教化、啟迪
反義詞:誤導、蒙蔽、愚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