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互相傳令。《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役人相命,各殺其長。” 楊伯峻 注:“互相傳令。”
(2).謂諸侯盟會時互作誓言以相約束。《公羊傳·桓公三年》:“夏, 齊侯 衛侯 胥命於 蒲 。胥命者何?相命也。” 何休 注:“胥,相也。時盟不歃血,但以命相誓。”
(3).和鳴。 唐 杜甫 《西閣》詩之一:“有鳥各相命,孤雲自無心。” 宋 葉適 《徐道晖墓志銘》:“夫束字十餘,五色彰施,而律呂相命,豈易工哉!故善為是者,取成於心,寄妍於物,融會一法。”
“相命”一詞的含義需結合讀音和語境區分,主要分為古義和現代用法:
一、古義(讀xiāng mìng)
互相傳令
最早見于《左傳·襄公二十三年》中“役人相命,各殺其長”,指通過口頭傳遞命令。
諸侯盟誓約束
源自《公羊傳·桓公三年》的“胥命於蒲”,指諸侯會盟時以口頭誓言相互約束,無需歃血儀式。
和鳴
用于描述和諧共鳴,如杜甫詩句“有鳥各相命,孤雲自無心”,比喻自然界的協調之聲。
二、現代用法(讀xiàng mìng)
指算命、占卜命運,常見于民間習俗。例如:“寺廟門口常有許多相命的攤子”。該用法強調通過觀察面相、生辰等推測命運,需注意與迷信活動區分。
提示:古義多用于文獻或特定曆史語境,現代口語中一般指算命。使用時需根據上下文判斷讀音及含義。
《相命》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根據出生時間和地點等信息推算一個人的命運。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十個部首和二十個筆畫。部首分别是:目、口、心、立、歹、絲、攵(旁)、亻、言、⺆(旁)。筆畫分别是:9、3、4、4、4、6、4、2、7、9。
《相命》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相學。相學是中國古代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因果關系。相學包括相面、相手、相命等不同的方面。在古代,人們相信相命的結果是由天地間的命運法則所決定的。
在繁體字中,相命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和現代有些不同。《相命》這個詞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仍能識别。
以下是《相命》的例句:
其他相關詞語有:命運、命理、占卜、預測等。
近義詞有:算命、測算、蔔算等。
反義詞沒有明确的詞語與之相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