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互相传令。《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役人相命,各杀其长。” 杨伯峻 注:“互相传令。”
(2).谓诸侯盟会时互作誓言以相约束。《公羊传·桓公三年》:“夏, 齐侯 卫侯 胥命於 蒲 。胥命者何?相命也。” 何休 注:“胥,相也。时盟不歃血,但以命相誓。”
(3).和鸣。 唐 杜甫 《西阁》诗之一:“有鸟各相命,孤云自无心。” 宋 叶适 《徐道晖墓志铭》:“夫束字十餘,五色彰施,而律吕相命,岂易工哉!故善为是者,取成於心,寄妍於物,融会一法。”
“相命”一词的含义需结合读音和语境区分,主要分为古义和现代用法:
一、古义(读xiāng mìng)
互相传令
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役人相命,各杀其长”,指通过口头传递命令。
诸侯盟誓约束
源自《公羊传·桓公三年》的“胥命於蒲”,指诸侯会盟时以口头誓言相互约束,无需歃血仪式。
和鸣
用于描述和谐共鸣,如杜甫诗句“有鸟各相命,孤云自无心”,比喻自然界的协调之声。
二、现代用法(读xiàng mìng)
指算命、占卜命运,常见于民间习俗。例如:“寺庙门口常有许多相命的摊子”。该用法强调通过观察面相、生辰等推测命运,需注意与迷信活动区分。
提示:古义多用于文献或特定历史语境,现代口语中一般指算命。使用时需根据上下文判断读音及含义。
《相命》是一个汉字词,意思是根据出生时间和地点等信息推算一个人的命运。这个词可以拆分为十个部首和二十个笔画。部首分别是:目、口、心、立、歹、丝、攵(旁)、亻、言、⺆(旁)。笔画分别是:9、3、4、4、4、6、4、2、7、9。
《相命》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相学。相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因果关系。相学包括相面、相手、相命等不同的方面。在古代,人们相信相命的结果是由天地间的命运法则所决定的。
在繁体字中,相命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些不同。《相命》这个词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基本上仍能识别。
以下是《相命》的例句:
其他相关词语有:命运、命理、占卜、预测等。
近义词有:算命、测算、卜算等。
反义词没有明确的词语与之相对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