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痿躄的意思、痿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痿躄的解釋

下肢萎弱不能行。《素問·痿論》:“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 王冰 注:“躄謂攣躄,足不得伸以行也。”《呂氏春秋·重己》“多陽則痿” 漢 高誘 注:“痿躄,不能行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主治上·痿》:“治痿躄,強陰。”《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痿病總括》:“五痿皆因肺熱生,陽明無病不能成,肺熱葉焦皮毛瘁,發為痿躄不能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痿躄(wěi bì)是中醫學術語,指肢體痿弱無力、難以活動的病症,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痿躄指肢體筋脈弛緩,導緻四肢(尤其下肢)軟弱無力,嚴重時肌肉萎縮、無法行走。該詞源自《黃帝内經》,如《素問·痿論》提到“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

二、症狀表現

  1. 核心症狀:肌肉萎縮、肢體麻木、手足無力,下肢常見“倒置酒瓶狀”或“猴手”畸形(大腿或前臂肌肉萎縮明顯)。
  2. 伴隨症狀:眩暈耳鳴、口幹咽燥、形體消瘦,嚴重者可能出現吞咽或呼吸困難。

三、病因與病機

四、對應西醫疾病

與重症肌無力、多發性神經炎、脊髓病變、運動神經元病等神經系統疾病相關。

五、治療與調護

六、延伸含義

作為成語時,痿躄比喻人的能力衰退或事物失去原有作用,如“機構臃腫如痿躄,難以高效運轉”。

提示:若出現相關症狀,建議至正規醫院結合中西醫診斷,避免延誤病情。

網絡擴展解釋二

痿躄:一個充滿曆史深意的漢字

痿躄(wěi lí)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的意思是指肢體或軀體無力,缺乏力量。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左邊是“疒”(疔)部,右邊是“歷”(曆)部。根據筆畫數計算,痿躄這個詞總共有17個筆畫。

痿躄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早出現在《爾雅》這部古代字典中。在古代的文字中,痿躄的寫法也有所不同,比如在繁體字中,痿的字形是疺,躄的字形是襣。

以下是一個使用痿躄這個詞組成的句子:“他因為長期卧床不起,導緻四肢痿躄。”這個句子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由于長期不能運動而導緻身體虛弱。

痿躄這個詞還可以與其他詞組成組詞,比如痿症(指因病或其他原因導緻肌肉無力的疾病)、痿弱(指身體弱虛、無力的狀态)等。而與痿躄相反的詞是康健,表示身體健康有力。

另外,痿躄這個詞的近義詞包括癱瘓、無力、軟弱等,它們都在描述肢體或軀體失去力量的狀态。

總結

痿躄這個詞是用來形容肢體或軀體無力、缺乏力量的漢字。它的拆分部首是疒和曆,總共有17個筆畫。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字典中,它的繁體字形分别是疺和襣。痿躄可以用來組成其他詞,如痿症、痿弱等。與痿躄相反的詞是康健。它的近義詞包括癱瘓、無力、軟弱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