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痿躄的意思、痿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痿躄的解釋

下肢萎弱不能行。《素問·痿論》:“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 王冰 注:“躄謂攣躄,足不得伸以行也。”《呂氏春秋·重己》“多陽則痿” 漢 高誘 注:“痿躄,不能行也。”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主治上·痿》:“治痿躄,強陰。”《醫宗金鑒·雜病心法要訣·痿病總括》:“五痿皆因肺熱生,陽明無病不能成,肺熱葉焦皮毛瘁,發為痿躄不能行。”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痿躄是中醫學術語,指下肢痿弱無力、足不能行的病證。該詞由“痿”與“躄”二字複合構成:“痿”指肢體萎廢不用,“躄”指足部屈伸不利,二字合稱強調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的病理狀态。

從髒腑辨證角度,痿躄與肺熱津傷、濕熱浸淫、脾胃虛弱、肝腎虧損等密切相關。《黃帝内經·素問·痿論》明确指出“五髒使人痿”,其中“肺熱葉焦”是緻痿的重要機理,肺失宣發則津液不能輸布筋脈,導緻肢體失養。清代醫家張璐在《張氏醫通》中補充,痿躄日久多兼見肝腎陰虛,主張用虎潛丸滋腎養肝。

臨床表現包含漸進性下肢痿軟、肌肉萎縮、膝踝關節屈伸不利等特征。明代李梴《醫學入門》記載:“痿屬肺,躄屬肝,痿躄并病則筋骨俱弛。”指出該證涉及多髒腑功能失調,需綜合辨證施治。

現代《中醫病症術語大辭典》将痿躄歸類為“痿病”範疇,強調其與西醫“多發性神經炎”“肌營養不良症”等疾病存在對應關系,但需注意中醫辨證強調個體化診療原則,不可簡單等同。

網絡擴展解釋

痿躄(wěi bì)是中醫學術語,指肢體痿弱無力、難以活動的病症,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痿躄指肢體筋脈弛緩,導緻四肢(尤其下肢)軟弱無力,嚴重時肌肉萎縮、無法行走。該詞源自《黃帝内經》,如《素問·痿論》提到“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

二、症狀表現

  1. 核心症狀:肌肉萎縮、肢體麻木、手足無力,下肢常見“倒置酒瓶狀”或“猴手”畸形(大腿或前臂肌肉萎縮明顯)。
  2. 伴隨症狀:眩暈耳鳴、口幹咽燥、形體消瘦,嚴重者可能出現吞咽或呼吸困難。

三、病因與病機

四、對應西醫疾病

與重症肌無力、多發性神經炎、脊髓病變、運動神經元病等神經系統疾病相關。

五、治療與調護

六、延伸含義

作為成語時,痿躄比喻人的能力衰退或事物失去原有作用,如“機構臃腫如痿躄,難以高效運轉”。

提示:若出現相關症狀,建議至正規醫院結合中西醫診斷,避免延誤病情。

别人正在浏覽...

巴巴結結棒子骨頭邊屆秉鈞當軸滄渤蠶連赤日唇揭齒寒大馬趴動嚲洞霄鵝毛素二關蜚潛動植風雨鳳振幹城章嘉峰高棉族詭俗後録徽徽揮袖禍喪記裡鼓進鬥金漢進觞瞘兜狼吞流愒陋風鸾鳳紙蠻軍玫瑰色美其名曰臬使貧時交魄光輕眇清霜卿宰欽頤秋報軥牛攘卻熱地認作榮赉失敬庶明天郊鐵脇屯師屠陷聞化溫犀吾生午睡無所不備小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