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馬按節拍舞蹈。亦指馬之能舞者。 南朝 宋 孝武帝 大明 間, 河南 獻舞馬, 謝莊 有《舞馬賦》、《舞馬歌》。見《宋書·謝莊傳》。 唐 杜甫 《鬥雞》詩:“鬬雞初賜錦,舞馬既登牀。” 宋 範成大 《時叙火後意不釋然作詩解之》:“ 潘郎 曉衾夢蘧蘧,舞馬竟與融風俱。” 明 唐順之 《銅雀硯銘》:“昔維瓦,藏歌女,貯舞馬;今維硯,侑圖史,承鉛槧。”
“舞馬”是中國古代一種以馬為表演主體的藝術形式,主要流行于南朝至唐代。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舞馬指通過訓練使馬匹按音樂節拍舞蹈的表演形式,也特指能完成此類表演的馬匹。其核心是人與馬的協調配合,展現音樂與動作的融合。
唐代宴會的表演順序為:坐部伎→立部伎→舞馬→散樂。杜甫詩中“舞馬既登牀”等記載,印證了其作為宮廷娛樂的重要地位。
擴展說明:舞馬表演因安史之亂逐漸衰落,但其藝術形式在文學、繪畫中仍有延續。現代可通過敦煌壁畫等文物一窺其風貌。
舞馬是一個詞語,常用于形容快速奔跑的馬匹。
舞馬由“馬”、“舛”兩個部首組成,其中“馬”部在左邊,表示與馬有關;“舛”部在右邊,表示動作的變異和翻轉。筆畫上,“馬”部有4畫,“舛”部有9畫。
舞馬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化,馬是古代中國人重要的交通工具和戰争利器,有着崇高的地位。而舞馬則是指馬匹在奔跑時姿态優美、矯健有力的樣子,通常被用來形容人或物的動感和活力。
舞馬(繁體字)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舞馬在古漢字寫法中為「舞馬」,字形在結構上略有變化,但整體意思仍然相同。
1. 他騎着馬在草原上疾馳,仿佛舞馬于天際。
2. 這支隊伍跑得極快,每個人都像是舞馬一樣。
舞馬的組詞:舞龍舞獅、舞蹈、舞者、馬匹。
奔馳、疾馳、飛馳、狂奔。
停馬、行走、緩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