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下問的意思、下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下問的解釋

[learn from ons's inferiors] 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詳細解釋

問于在己之下者。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以上問于下,皆謂下問。《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管子·戒》:“﹝ 隰朋 ﹞之為人,好上識而下問。”《後漢書·方術傳上·樊英》:“ 英 既善術,朝廷每有災異,詔輙下問變復之效,所言多驗。” 唐 楊炯 《遂州長江縣孔子廟堂碑》:“申下問於 伯陽 ,屈帝師於 郯子 。” 宋 李綱 《與張樞密書》:“主上勵精圖治之切,深愧荒疎,不足以副下問之意。” 魯迅 《書信集·緻林語堂》:“惟既屢承下問,慨然知感,遂辄略布鄙懷,萬切曲予諒察為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下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向地位、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請教:

    • 這是"下問"最核心和最常用的含義。它體現了謙虛好學的态度,不以身份、地位或學識的高低為請教的門檻。這個詞通常與"不恥"連用,構成成語"不恥下問",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形容人虛心好學。
    • 來源依據: 此釋義是"下問"在現代漢語中最普遍的理解,廣泛收錄于各類漢語詞典和語言規範文件中,如《現代漢語詞典》(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李行健主編)等權威辭書。其源頭可追溯至古代經典。
    • 經典出處: 該詞及成語的經典出處是《論語·公冶長》。原文為:"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古代漢語權威著作》)
  2. (古義)詢問普通的事情或細節:

    • 在古代漢語中,"下問"有時也指詢問一些普通、平常或細節性的事情,與詢問重大的、原則性的問題("上問")相對。這個用法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
    • 來源依據: 此釋義可在一些大型的古漢語詞典或綜合性漢語詞典中查到,如《漢語大詞典》、《辭源》等,反映了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大型古漢語及綜合性辭書》)

總結來說:

在現代漢語語境下,"下問"主要指向地位、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請教,常與"不恥"連用構成成語"不恥下問",是中華文化中推崇的虛心求學美德的體現。其古義"詢問普通事情"在現代已較少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下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上級或地位較高者向比自己地位低、學識淺或經驗不足的人請教,強調謙遜求教的态度。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出處

  1. 基本釋義
    指不因身份或地位差異而羞于向下級、晚輩或不如自己的人詢問,常見于表達虛心學習的态度。
    例句:孔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2. 詞源與經典引用

    • 源自《論語》:“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管子·戒》中提到隰朋“好上識而下問”,體現向他人學習的智慧。
    • 後漢書記載樊英因擅長術數,朝廷常“下問變複之效”,說明其應用場景。

二、使用場景與延伸

  1. 適用語境

    • 職場/官場:上級主動了解下級的工作進展或意見。
    • 學術交流:學者向晚輩或跨領域學習者請教。
    • 日常修養:強調謙虛品質,如“不恥下問”已成為成語。
  2. 常見誤區
    部分文獻(如)提到“下問”可能用于追責或權力鬥争,但此用法較少見,更多是誤讀或特定語境下的引申。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典故或例句,可參考《論語》《後漢書》等文獻,或查閱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白骐寶鴨不僧不俗參差襯布塵微踳逆樗散材彈窩頂盤耕斂貢公故夫寒齑好慕荷杯黑刷刷和銮驩樂狐魅驕氣截發锉藳雞黍九九圖酒囊飯包具題科杖孔碩裲裆聯橫斂席瑪爾噶沒包彈門把門子錢鬧玩笑農時牌刀平分秋色蒲璧籤補篬筤君竅星绮霞閏運三選山龍時苗樹桄戍屋黍酏絲竹筦弦田父獻曝鐵算子梯轎體無完膚土岡文事險迥消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