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ave troops] 喻勇敢強猛的軍隊
亦作“豼虎”。1.貔和虎。亦泛指猛獸。 三國 魏 阮籍 《搏赤猿帖》:“僕不想歘爾夢搏赤猿,其力甚於貔虎。” 明 王世貞 《将軍行》:“翩翩執金吾,緹騎類貔虎。”
(2).比喻勇猛的将士。《後漢書·光武帝紀贊》:“ 尋邑 百萬,貔虎為羣。” 南朝 梁 劉孝标 《辯命論》:“驅貔虎,奮尺劒,入紫微,升帝道。” 唐 岑參 《陪狄員外早秋登府西樓因呈院中諸公》詩:“階下豼虎士,幕中鴛鷺行。” 明 孫贲 《送翰林典籍張敏行之官西上》詩:“九重下詔徵貔虎,推轂上将開都府。”
(3).比喻桀骜不馴的武夫。 宋 蘇轍 《乞定差管軍臣僚劄子》:“自祖宗以來,以管軍八人總領中外師旅,内以彈壓貔虎,外以威服夷夏。”
“貔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字面指代:
“貔”是傳說中類似熊的猛獸,“虎”即老虎。兩者合稱泛指猛獸()。
比喻意義:
“貔虎”既指猛獸,也象征勇猛的軍事力量。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常見于詩詞或曆史文獻中,現代使用頻率較低。
《貔虎》一詞是指一種神秘的傳說中的動物,它被描繪為外形似虎,體态龐大,威猛兇狠的怪獸。傳說中的貔虎有着巨大的力量和緻命的攻擊能力,常被描述為山林中的霸主。該詞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是民間傳說和神話中經常出現的動物形象。
《貔虎》的部首是豸部,象征着與動物有關的字。它由15個筆畫組成,屬于中等複雜程度的漢字。
《貔虎》的繁體字為「貔虎」,與簡體字保持一緻,隻是書寫形式有所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時候「虍」的上方會加上「豸」的形狀,成為「敗」字的舊字形,以區别于其他含「虍」的字。
1. 《貔虎》勇猛無敵,被譽為山林之王。
2. 小說中的主人公化身為《貔虎》,戰勝了所有的敵人。
1. 貔貅:傳說中的神獸,被視為能帶來好運和財富的象征。
2. 虎視眈眈:形容兇惡的目光注視着某人或某物,暗示對其虎視耽耽。
1. 龍虎:傳說中的神獸,常被用來指代權勢與威嚴。
2. 獅虎:獅子和虎的合稱,形容勇猛兇狠的形象。
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