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谏士的意思、谏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谏士的解釋

谏诤之士。《韓非子·十過》:“離内遠遊而忽於諫士,則危身之道也。” 章炳麟 《訄書·商鞅》:“若夫 張湯 ,則專以見知、腹诽之法震怖臣下,誅鋤諫士,艾殺豪傑,以稱天子專制之意。”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谏士(jiàn shì)是漢語古典詞彙,指以直言規勸為職責的臣子或學者,核心含義包含"敢于進谏"和"輔佐明君"兩層社會角色。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由"谏"與"士"兩個詞素構成:"谏"即規勸君主,《說文解字》釋為"證也";"士"指具備特定才能的社會階層,《禮記》注"士者,事也"。

從曆史演變觀察,《左傳·襄公四年》記載的"工誦箴谏"制度可視為谏士制度的雛形。漢代經學家鄭玄在《毛詩箋》中特别指出:"谏士之辭,猶工師之箴誦",強調其勸谏職能的專業性。唐代孔穎達在《五經正義》中進一步闡釋:"凡谏士陳辭,必引經據典",說明其勸谏需要理論依據。

典型用例見于《史記·滑稽列傳》淳于髡"隱谏"齊威王的典故,展現谏士"不治而議論"的獨特進谏方式。宋代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魏徵谏唐太宗二百餘事,則體現谏士"以道事君"的政治理想。這些記載印證了《周禮·地官》所述"保氏掌谏王惡"的制度化谏诤體系。

(主要參考:《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本;《十三經注疏》中華書局1980年整理本)

網絡擴展解釋

“谏士”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指向君主或權貴直言勸谏的官員或賢士,具有以下核心内涵:

  1. 基本釋義
    指敢于直言進谏的士人,其核心特質是忠誠、正直與無畏。這類人通常兼具道德修養和政治才能,以匡正過失、避免災禍為己任。

  2. 曆史背景與作用
    在古代政治體系中,谏士承擔監督君主決策的職責。如《韓非子·十過》提到“離内遠遊而忽于谏士,則危身之道也”,強調君主疏遠谏士會導緻統治危機。章炳麟在《訄書·商鞅》中也以張湯為例,批判壓制谏士的專制行為。

  3. 應用場景延伸
    現代語境中,“谏士”可引申為敢于對親友或上級提出逆耳忠言的人。例如朋友間真誠勸誡不良習慣,或下屬對領導決策提出修正建議,均體現谏士精神。

  4. 文化象征意義
    這一詞彙不僅代表特定身份,更象征中國傳統文化中“文死谏”的士大夫氣節,如魏徵、海瑞等曆史人物均是典型谏士,其故事成為後世典範。

别人正在浏覽...

嘲詈春櫃春興雌遜打埃塵丹質第一信號系統頓腳捶胸頓絶放火燒身放論非分之財匪特腐芥輔鎮花花碌碌皇幹荒年谷嬌姹诘盜徑路刀經遠激素開宇靠邊站魁星閣括香離方龍拏虎擲録命髦髫廟社民道摩口膏舌能忍自安破朵清河鋭師山楹少先隊升引十二屬識幾説文宋健鲐稚踏謡娘天不作美天法天扉同叔僮謠頭羊退香威肅物形顯迹獻捷宵旰焦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