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谏诤之士。《韓非子·十過》:“離内遠遊而忽於諫士,則危身之道也。” 章炳麟 《訄書·商鞅》:“若夫 張湯 ,則專以見知、腹诽之法震怖臣下,誅鋤諫士,艾殺豪傑,以稱天子專制之意。”
“谏士”是中國古代政治文化中的重要概念,主要指向君主或權貴直言勸谏的官員或賢士,具有以下核心内涵:
基本釋義
指敢于直言進谏的士人,其核心特質是忠誠、正直與無畏。這類人通常兼具道德修養和政治才能,以匡正過失、避免災禍為己任。
曆史背景與作用
在古代政治體系中,谏士承擔監督君主決策的職責。如《韓非子·十過》提到“離内遠遊而忽于谏士,則危身之道也”,強調君主疏遠谏士會導緻統治危機。章炳麟在《訄書·商鞅》中也以張湯為例,批判壓制谏士的專制行為。
應用場景延伸
現代語境中,“谏士”可引申為敢于對親友或上級提出逆耳忠言的人。例如朋友間真誠勸誡不良習慣,或下屬對領導決策提出修正建議,均體現谏士精神。
文化象征意義
這一詞彙不僅代表特定身份,更象征中國傳統文化中“文死谏”的士大夫氣節,如魏徵、海瑞等曆史人物均是典型谏士,其故事成為後世典範。
谏士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指的是在古代朝廷中擔任谏官職務的人員。谏官負責向君主提出忠言逆耳之策,對君主的錯誤或不當之處進行勸告。因此,谏士的職責是為了國家和民衆的利益,勇于直言。
谏士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讠(讠口部)和土( 土字底部)。它的總筆畫數是19畫。
谏士最早來源于古代的行王蓮谏闡言[shànyánčhanyán],在唐代,寫作「諫臣」,在宋元明清以後為「諫士」。在繁體字中,谏士的寫法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谏士的寫法稍有不同。谏官的“谏”字在古時候多寫作“諫”,表示忠言逆耳之意,有勸告的含義。而“士”字寫作“士”,代表有才幹的人物,有時也指士人。
在古代,谏士的地位非常重要。他們扮演了國家和君主的忠誠顧問的角色。例如,某古代王朝的文獻中記載:“谏士們奮力上奏,為國家的安危大事提出了中肯的意見。”這句話表明了谏士們對國家事務的重要意義。
- 組詞: 谏言、谏逆、谏阻、谏诤等。 - 近義詞: 侍郎、大臣、谏官、納谏等。 - 反義詞: 傀儡、馬屁精、佞臣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