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置有兵器的帷帳。帝王或大臣所用。《漢書·汲黯傳》:“上嘗坐武帳, 黯 前奏事,上不冠,望見 黯 ,避帷中,使人可其奏。” 顔師古 注引 孟康 曰:“今禦武帳,置兵闌五兵於帳中也。” 王先謙 補注引 沉欽韓 曰:“帳置五兵,蓋以蘭錡圍四垂,天子禦殿之制如此。有災變,避正殿寝兵,則不坐武帳也。”一說,織有武士像的帷帳。《漢書·霍光傳》:“太後被珠襦,盛服坐武帳中。”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一:“﹝ 曹彬 ﹞性仁恕,清慎無撓,強記善談論,清白如寒儒,宅帑無十日之畜;至坐武帳,止衣弋綈紵袍,素胡床而已。” 王闿運 《哀江南賦》:“天子宵衣罷食,将軍武帳開筵。”
“武帳”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其含義可從以下多角度解析:
指帝王或軍事統帥使用的帷帳,最初為放置兵器的軍用帳篷,後來發展成象征軍事權力與政治權威的場所。這一概念在漢代文獻中頻繁出現。
存在兩種解釋:
在文學語境中常被借代:
《漢書》兩處經典記載:
武帳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武将鎮守的邊關或軍事要地。在古代,武帳是國家安全的重要象征,因此武将常被派往邊境或要地鎮守以保衛國家。
武帳的部首是歹,筆畫數為21。
武帳這個詞的來源較為複雜,但大緻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國家貴族常以征戰統一和保衛邊境為重要任務,于是出現了類似于“武将居守要地”之含義的詞彙,後來逐漸演變為武帳。
在繁體字中,武帳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都是「武帳」。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結構與現在有所不同。根據古籍記載,武帳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大緻為「武賬」。
1. 邊境的武帳由勇猛的将軍鎮守,确保國家安全。
2. 戰争期間,武帳成為軍隊的指揮中心。
1. 武帳舍:武将駐紮的營寨。
2. 武帳之勇:勇猛的将士。
3. 帳:軍隊搭建的帳篷。
武帳的近義詞包括:軍營、要塞、兵站。
武帳的反義詞包括:文官、文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