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茅茨土階的意思、茅茨土階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茅茨土階的解釋

以茅蓋屋,夯土為階。謂宮室簡陋,生活儉樸。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一》:“禮有損益,質文無常,茅茨土階,緻其肅也。”《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元載》:“雖茅茨土階,惡衣菲食,不恥其陋。” 明 唐順之 《答廖東雲提學》:“ 山西 古帝王之都,其人有茅茨土階之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茅茨土階(máo cí tǔ jiē)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成語,其核心含義指代原始簡樸的建築形制與生活狀态。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班固傳》記載的"如宮之制,茅茨土階,夏禹是也",生動描繪了上古時期用茅草覆頂、夯土為階的居所形制。

從構詞法分析,"茅茨"本指以茅草蘆葦覆蓋屋頂的工藝,《說文解字》釋"茨"為"以茅蓋屋";"土階"則指未經燒制的夯土台階,兩者組合構成建築史早期階段的典型特征。《中國古代建築史》指出,這種營造方式盛行于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是華夏文明初創階段的重要物質遺存。

在語義演變過程中,該成語逐漸衍生出雙重内涵:其一指物質層面的簡陋居所,如明代李贽《焚書》所言"茅茨土階,雖陋而天下安";其二象征清廉質樸的德行操守,常見于稱頌官員廉潔自守的語境。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特别強調,該成語在使用時多含褒義,常用于贊美克勤克儉的品德風範。

據《漢語成語源流大辭典》考證,該成語的傳承脈絡清晰,自漢代文獻記載後,經唐宋詩文發展,至明清時期已形成穩定語義體系。當代《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将其列為二級成語,标注為書面語體,適用于曆史評述或品德贊頌的正式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

“茅茨土階”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áo cí tǔ jiē”,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基本釋義

指用茅草覆蓋屋頂,以泥土砌成台階,形容房屋簡陋或生活儉樸。這一成語常用來贊美簡樸的生活方式,尤其與古代聖賢的清廉作風關聯,例如堯、舜等帝王曾以“茅茨土階”為居所。

2.結構與字詞解析

3.出處與文獻引用

最早見于漢代張衡的《東京賦》:“慕唐虞之茅茨,思夏後之卑室”,意為仰慕唐堯、虞舜的茅草屋頂,追思夏禹的低矮居室。另在《後漢書》等典籍中亦有類似表述。

4.用法與文化内涵

5.擴展參考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東京賦》原文或《後漢紀·光武帝紀》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蘭·德隆傲肆白銀寶馬八品邊糈骉骉水筆友熾昌侈矜赤壤齒牙春色黨老爺等候吊燈刁潑端秀訪鶴鳳書紛輪覆寫骨咄還徑汗堿歡昵鹄面鸠形惑疾極畝近道浄話謹澀金政金字塔報棘人考尋客使狂為枯笻糧廪廪人梨蕊镆幹粘粘糊糊溺尿掊擊千年棗三長四短掃穴擒渠沙坑梢袋豎管填實岧直推彈吞噬問索無的放矢武考污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