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茅蓋屋,夯土為階。謂宮室簡陋,生活儉樸。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一》:“禮有損益,質文無常,茅茨土階,緻其肅也。”《資治通鑒·唐肅宗至德元載》:“雖茅茨土階,惡衣菲食,不恥其陋。” 明 唐順之 《答廖東雲提學》:“ 山西 古帝王之都,其人有茅茨土階之風。”
“茅茨土階”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máo cí tǔ jiē”,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指用茅草覆蓋屋頂,以泥土砌成台階,形容房屋簡陋或生活儉樸。這一成語常用來贊美簡樸的生活方式,尤其與古代聖賢的清廉作風關聯,例如堯、舜等帝王曾以“茅茨土階”為居所。
最早見于漢代張衡的《東京賦》:“慕唐虞之茅茨,思夏後之卑室”,意為仰慕唐堯、虞舜的茅草屋頂,追思夏禹的低矮居室。另在《後漢書》等典籍中亦有類似表述。
若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東京賦》原文或《後漢紀·光武帝紀》等古籍。
茅茨土階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下面将會分别介紹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茅茨土階》這個詞形容破敗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通常指貧困潦倒的農村,也可用來比喻困苦落後的局面。
茅(草莖),部首草(艸),總計9畫。
茨(茅草),部首艸,總計9畫。
土,部首土(土),總計3畫。
階(台階),部首阜,總計9畫。
茅、茨、土、階這四個字本身都是中國漢字,組合在一起形成《茅茨土階》這個詞語。
茅茨土階
茅:冒+艸
茨:豆+刂+艸
土:地+一
階:阜+木
他生活在一個茅茨土階的村子裡,日子過得很艱辛。
茅草茨木、土階建築、階級差距。
茅亭土寨、茅草房、土屋閣。
高樓大廈、豪華别墅、富麗堂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