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sk the way from a blind person;seek enlightenment from one who can offer none as one who asks a blind man the way] 向瞎子問路,比喻向一無所知的人求教
見“ 問道於盲 ”。
向瞎子問路。比喻求教于一無所知者,沒有助益。語本 唐 韓愈 《答陳生書》:“足下求速化之術,不於其人,乃以訪 愈 ,是所謂借聽於聾,求道於盲。” 宋 陳亮 《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而書生便以為 長淮 不易守者,是亦問道於盲之類耳。”《儒林外史》第八回:“但隻問著晚生,便是問道於盲了。”亦作“ 問道于盲 ”。《人民日報》1950.12.17:“拿民主詩人來問侵略者,這當然是‘問道于盲’了。”
“問道于盲”是一個漢語成語,現詳細解釋如下:
通過綜合不同文獻可見,該成語核心在于強調“請教對象與問題領域不匹配”,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貶義或自謙含義。
《問道于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在某一方面,明明知道答案的人卻詢問無知者,形容對知識或技能有一定了解但仍向不懂的人請教。
拆分部首和筆畫:問(口部)+ 寸(右手部);道(辶部)+ 于(方部)+ 目(目部)。
來源:成語《問道于盲》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上》:“乃問牧之道,答曰:‘問道于盲,以及于心。”意即向不懂之人請教道理如同盲人問路一般,要找到真理還應當靠自己的思考。
繁體:問道於盲。
古時候漢字寫法:問道於盲。
例句:他已經修煉多年,在武功上造詣頗高,但他總是向那些不懂武功的人問道于盲。
道行:指某人在某方面的專業技能或造詣。
問路:向陌生人詢問正确的行進方向。
求教:向他人請教或咨詢辦法或意見。
盲人摸象:比喻根據個别的片面的觀察或經驗來揣測全面的問題。
借問:借助問題去了解一件事情。
讨教:向他人請教或請教教誨。
有問必答:有人提問就回答,不偏不倚。
知無不言:有什麼問題就說什麼,不隱瞞不回避。
您是否滿意我的回答呢?如果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