臁瘡的意思、臁瘡的詳細解釋
臁瘡的解釋
一種生在腿部的皮膚病。初癢後痛,紅腫成片,日久潰爛,收口慢,且易複發。 宋 莊季裕 《雞肋編》卷上:“瘡發於足脛骨傍,肉冷難合,色紫而癢者,北人謂之臁瘡,南人呼為骭瘡,其實一也。”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賦鶴》:“我説穢的:推豬水,臁瘡腿。”《明史·列女傳一·徐孝女》:“年六歲,母患臁瘡。”
詞語分解
- 臁的解釋 臁 á 小腿的兩側:臁骨。臁瘡。 筆畫數:; 部首:月; 筆順編號:
- 瘡的解釋 瘡 (瘡) ā 皮膚上腫爛潰瘍的病:瘡疤。瘡口。凍瘡。痔瘡。 筆畫數:; 部首:疒;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臁瘡是一種中醫病名,對應西醫的小腿慢性潰瘍,主要表現為小腿中下部皮膚潰爛、經久不愈,易複發,俗稱“老爛腿”。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發病部位
臁瘡特指發生在小腿胫骨中下1/3交界處(足靴區)的慢性潰瘍。中醫稱小腿胫骨為“臁骨”,因此得名。根據潰瘍位置可分為:
- 裡臁瘡:小腿内側潰瘍(更常見);
- 外臁瘡:小腿外側潰瘍。
二、病因與發病機制
-
西醫角度
主要與下肢靜脈功能不全相關:
- 靜脈瓣膜功能異常導緻血液反流,皮下靜脈高壓;
- 長期靜脈淤血引發皮膚營養障礙,輕微外傷即可潰破;
- 常繼發于下肢靜脈曲張、丹毒或深靜脈血栓等疾病。
-
中醫角度
多因氣血瘀滞、濕熱下注:
- 久站久立、過度勞累導緻中氣下陷,下肢氣血不暢;
- 合并蚊蟲叮咬、濕疹等損傷後,濕熱邪毒侵入,肌膚失養。
三、典型症狀
- 初期:局部紅腫、癢痛,皮膚粗糙、色素沉着;
- 潰爛期:破潰後滲流膿水,瘡面灰暗、惡臭,易出血;
- 慢性期:潰瘍凹陷,邊緣呈“缸口狀”,反複發作,可深達骨膜;
- 并發症:長期不愈可能癌變。
四、治療與預防
-
治療原則
- 西醫:手術改善靜脈曲張,清創抗感染;
- 中醫:清熱利濕、活血化瘀,配合外敷生肌藥物。
-
預防建議
- 避免久站久行,擡高患肢促進血液回流;
- 控制下肢靜脈曲張、糖尿病等基礎疾病;
- 保護小腿皮膚,防止外傷和蚊蟲叮咬。
五、注意事項
若出現小腿皮膚反複潰爛、滲液,需及時就醫,避免自行處理加重感染。合并靜脈曲張者可考慮手術治療以降低複發風險。
網絡擴展解釋二
臁瘡
臁瘡(lián chuāng)是一個漢字詞,拆分部首是⾷和疒,它的筆畫數是14畫。這個詞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些變化,例如,在繁體字中,臁瘡的寫法為膦疒。臁瘡一詞的來源不太明确,但據推測,它可能與身體疾病有關。
臁瘡一詞在古代多用來描述一種腹部的疾病,可能是指腹股溝部位的潰瘍或瘡疖。它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類型的瘡痍、潰瘍或局部感染。在古代醫學中,臁瘡被認為是由于身體的濕熱之氣而引起的,治療時常采用草藥外敷或内服的方法。
以下是關于臁瘡的一些例句:
1. 他的腹部長了一個臁瘡,非常疼痛。
2. 這種草藥可以治療臁瘡。
3. 她患有久治不愈的臁瘡,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一些與臁瘡相關的組詞包括:
1. 腹部:指人體腹部的部位。
2. 潰瘍:指皮膚或黏膜上的瘡口。
3. 瘡痍:指傷口、潰瘍、腐爛等損害的痕迹。
與臁瘡近義詞有:
1. 瘡疖:指皮膚上的瘡病。
2. 潰瘍:指皮膚或黏膜上的潰瘍。
3. 瘡口:指皮膚上的潰瘍或瘡病。
與臁瘡反義詞有:
1. 健康:指身體和心理沒有疾病或異常。
2. 治愈:指疾病完全康複,沒有留下任何病痛。
綜上所述,臁瘡是一個用來形容腹部潰瘍或瘡疖的漢字詞。它的拆分部首是⾷和疒,筆畫數為14畫。繁體字寫法為膦疒。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臁瘡被廣泛用來描述腹部的疾病,可能與濕熱之氣有關。一些相關的組詞包括腹部、潰瘍和瘡痍。近義詞有瘡疖、潰瘍和瘡口,反義詞為健康和治愈。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