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何如。表示不如。《論語·微子》:“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
“豈若”是一個文言詞彙,常用于古代文獻中表達比較與選擇,以下是詳細解釋:
“豈若”表示通過反問進行權衡,強調在兩種狀态中選擇更優的一方,即“與其接受某種不利情況,不如選擇另一種更好的狀況”。核心在于比較後的取舍,帶有明确的價值判斷。
句式結構
通常以“與其……,豈若……”的形式出現,例如《論語·微子》中的經典用例:“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辟世之士哉?”(與其追隨躲避壞人的人,不如追隨避世的隱士)。
此處通過反問否定前者,肯定後者。
語氣與語用
詞中“豈”為反問助詞,加強否定前者的語氣;“若”意為“如同”,整體構成诘問句式,隱含“不如”之意。多用于勸導、議論場景,體現說話者的傾向性。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用例或演變,可參考《論語》相關章節及古漢語研究資料。
豈若是一個古老而又神秘的漢字,它有着豐富的含義和曆史淵源。豈若一詞由“豈”和“若”兩個部分組成,這兩個部分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義和概念。
首先,我們來看看“豈”的部首和筆畫。它的部首是山字旁,表示與山有關,而它一共有7畫。接下來是“若”的部首和筆畫,它的部首是艹字頭,表示與植物有關,同時它有8畫。
豈若這個詞來源于《老子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中的“三生萬物”被稱為“質疑萬物”的意思,後來就簡化為了“豈若”。它的意思是在提出質疑、表達懷疑心态或者表示不同的觀點。
在繁體字中,豈若這個詞的寫法是“豈若”。它在繁體中更能表達出它神秘而古老的意義,有一種令人迷惑的魅力。
在古代,豈若的漢字寫法也經曆了一些變化。在古時候,豈若的寫法為“-{為/8}-”和“-{若āo/8}-”。這種寫法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有所改變,但基本上保留了“山字旁”和“艹字頭”的組合。
現在,我來給你舉一個例句來幫你更好地理解豈若這個詞的意義。“他對我說,這個問題豈若簡單。這句話表達了他對這個問題的懷疑和質疑,同時也暗示了他的不同意見。”
除了豈若之外,還可以通過組合其他的詞彙來表達類似的意思,比如“疑問”、“質疑”等。這些詞彙都有着相似的意思,用于表達對某事的懷疑和不同的觀點。
然而,與豈若相對的是“确定”、“确信”等詞彙,它們表示對某事的肯定和沒有任何疑問。
總之,豈若是一個詞意深長、曆史悠久的漢字,它有着豐富的含義和用法。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使用豈若來表達對某事的質疑和不同的觀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