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he next turn]∶(下家兒)[打牌或行酒令等]下一個輪到的人
一個賬房道:“一筒要麼?”下家道:“不要”。——《負曝閑談》
(2) [my home]〈方〉∶謙稱自己的家
(1).打牌、擲骰子、行酒令時在本人下位的人。《紅樓夢》第六三回:“恰好 黛玉 是上家, 寶玉 是下家,二人斟了兩杯,隻得要飲。” 茅盾 《鍛煉》六:“下家那方臉細眼的中年婦人說聲‘要’,就把牌攤下來了。”
(2).謙稱自己的家。 郭沫若 《卓文君》第二景:“不瞞父台說,治下關于此道,本不擅長,這隻是下家小女 文君 的用物。”
(3).指丈夫或婆家。《解放日報》1941.9.28:“咱想再找一個下家(丈夫),但又不好提離婚。”《收獲》1981年第5期:“好娃哩,以後再不敢這樣了,有了下家的女兒,名聲壞了,一輩子也就沒指望了。”
(4).方言。猶角色。含貶義。 王汶石 《風雪之夜·老人》:“老人家苦笑着說:‘你看看,就是這號兒下家,自在慣了。你不順她,她就要拿大話壓你呢!’”
“下家”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在打牌、行酒令等活動中,排在自己之後輪到的人。例如《紅樓夢》中提到黛玉為上家,寶玉為下家,需按順序飲酒。這一用法在傳統娛樂場合常見,強調輪流參與的規則性。
作為謙辭,用于稱呼自己的家。如郭沫若《卓文君》中提到的“下家小女文君”,通過“下”字表達對自身家庭的謙遜态度。
在方言中,可指丈夫或婆家。例如《解放日報》中女性提到“再找一個下家(丈夫)”,這一用法帶有社會文化背景,多見于特定地區或曆史時期的表述。
在商業鍊條中,指交易流程中的下一環節,如生産商→批發商→零售商中的“下家”關系。此外,社交場合中,介紹新朋友時被介紹的一方也可稱為“下家”。需注意,此用法可能涉及非正式或特定行業的語境。
部分地區将“下家”用于貶義,指代某種角色或冤大頭,例如“找下家”可能隱含利用他人的含義。此類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下家”的核心含義圍繞順序、謙稱及婚姻關系展開,并在商業和方言中衍生出擴展義。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漢語詞典》等權威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