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玄妙的體察。《文選·孫綽<遊天台山賦>》:“渾萬象以冥觀,兀同體於自然。” 李善 注:“冥,昧也。言不顯視也。” 唐 韓愈 《薦士》詩:“冥觀洞古今,象外逐幽好。”
“冥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通過以下角度解析:
“冥觀”指玄妙的體察,強調對事物本質或規律的深刻洞察,常帶有超越表象的哲思意味。該詞由“冥”(幽深、晦暗)與“觀”(觀察、體察)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幽深的觀察”。
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文選》或韓愈詩集的注解版本。
冥觀是一個常用的詞語,它的意思是默默地觀察、沉思或深思熟慮。它有時候也可以指代在深夜或淩晨進行冥想或靜坐。
冥觀可以拆分為“冖”和“目”。其中,“冖”屬于上部首,表示覆蓋;“目”屬于主體部首,表示眼睛。
冥觀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冥觀”一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篇中,用于描述修行者進行冥想的心境。
冥觀的繁體字為“冥觀”。
古時候,“冥觀”的寫法可能會與現代略有不同。然而,我沒有找到确切的資料來說明這一點。
1. 他每天晚上靜坐冥觀,以平複内心的紛亂。
2. 冥觀大自然的變化,我們能夠更好地感悟生命的無常。
冥觀沒有常見的組詞,但可以和其他詞語搭配使用,如“冥觀心境”、“冥觀靜坐”等。
默想、默思、默覺等都可以作為冥觀的近義詞。
浮躁、散漫、粗糙等可以作為冥觀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