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擅長辭令。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材理》:“奪能易予,謂之貿説之材。”
“貿說”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擅長辭令
該詞最早出自三國時期魏國劉劭的《人物志·材理》,原文提到“奪能易予,謂之貿説之材”,意為通過言辭交換觀點、說服他人,體現辯論或溝通中的靈活應變能力。
可能的誤解:輕率發言
部分現代解釋(如)将“貿”理解為“匆忙、草率”,認為“貿說”指未經思考的言論。但這一用法缺乏古籍支持,可能是現代人對字面的誤讀。
字義拆解
成語結構
動賓結構,強調通過語言進行互動。
適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辯論、談判等需要語言技巧的場合,如“他堪稱貿說之材,總能化解矛盾”。
避免混淆
需注意與“貿然”(輕率)區分,二者雖含“貿”字,但語義不同。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人物志》原文或語言學專著。
貿說是一個常見的詞彙,指的是言辭、語言的交流和交談。它通常用來描述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表達。
貿說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貝部和言部。貝部表示貝殼,像是貿易的象征,而言部表示言語、語言。
貿說的總筆畫數是11畫。貝部的筆畫數是7畫,言部的筆畫數是4畫。
貿說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個古代漢字。在繁體字中,貿說的寫法是「貿說」。
在古代,漢字的形狀和現代有所不同。貿說在古時候的寫法是「貿説」,形狀更加複雜,但基本的意義和現代相同。
1. 他用流利的英語和他的同事進行了一場熱烈的貿說。
2. 她的貿說能力很強,能夠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1. 貿易:指買賣商品的交流和交易。
2. 口才:指口頭表達和溝通的能力。
對話、交談、言談、語言交流。
沉默、閉口、不說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