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視朝的意思、視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視朝的解釋

謂臨朝聽政。《禮記·曾子問》:“諸侯適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禰,冕而出視朝。” 宋 蘇轼 《富鄭公神道碑》:“上聞訃,震悼,為輟視朝。” 清 陳康祺 《燕下鄉脞錄》卷十五:“建元以後,益勤勞國政,靡閒晝夜,每五日一視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視朝(shì cháo)指古代帝王臨朝聽政,處理國家政務的禮儀性活動。該詞由“視”(察看、治理)與“朝”(朝廷、朝會)組合而成,專指君主在朝堂上接受臣子朝拜并議政的行為。以下是具體解析:

一、核心釋義

帝王于清晨在正殿召見文武百官,聽取奏報、頒布政令并裁決要務的儀式化政治活動。此制度體現古代君主專制政體的運作形式,如《禮記·曾子問》載:“諸侯視朝,大夫特,士旅之。”

二、行為特征

  1. 時間固定性

    多于清晨舉行,故稱“早朝”。明代《大明會典》規定:“每日早朝,百官于奉天門行禮。”

  2. 禮儀程式化

    含鳴鞭、行禮、奏事等環節,如《周禮·天官·宰夫》記:“掌治朝之法,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

  3. 君臣互動規範

    臣子需依品級列班,以“啟奏”“進表”等形式呈報政務,君主則“降旨”“批答”。

三、曆史演變

四、現代延伸

該詞現代漢語中僅用于曆史語境,常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劇作,如“皇帝視朝畢,召内閣議邊事”。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第10卷第128頁。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1365頁。
  3.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視”字條。

網絡擴展解釋

“視朝”是古代漢語中的政治術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二、詳細解釋

  1. 曆史背景
    古代帝王通常居于宮廷内,每日或定期召集大臣商議國事,稱為“視朝”。例如《禮記·曾子問》記載:“諸侯適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禰,冕而出視朝。”

  2. 延伸含義
    部分文獻(如)提到“帝王出巡視察朝政”,但此解釋較罕見,主流仍以“臨朝聽政”為主。


三、用法與例句

  1. 古籍用例

    • 宋代蘇轼《富鄭公神道碑》:“上聞訃,震悼,為輟視朝。”
    • 清代陳康祺《燕下鄉脞錄》:“每五日一視朝。”
  2. 現代造句

    • “慈禧太後雖有喪母之痛,仍力疾視朝。”

四、相關辨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禮記》《宋史》等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别人正在浏覽...

溰溰白金砂百祇襃襮冰淩滄海忏拔逞妍鬭色侈辭齒牙春色串換頂注發科打诨蜂狂蝶亂浮蛆改訂輥彈孤竹君鶴發翁宦學賤皮子斠然一概傑俊精剛扣尅羸薾連夜伶仃耄皤梅村祭酒牧倅内眄鳥籀彷像鵬運破剝破镝遣策傾壺青牋窮極無聊人表認知柔鄉肉杏試産世機說不盡宋本瑣猥坦衷土圜吞金妄尉維熊無佛處稱尊洿慢吳王限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