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下椗 ”。謂船隻停泊或靠碼頭。 唐 韓愈 《正議大夫尚書左丞孔公墓志銘》:“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稅。” 李烈鈞 《辛亥革命及督贛時期》:“行一日餘,抵 陽邏 下椗。”按, 章炳麟 《新方言》謂當作“下鼎”。參見“ 下鼎 ”。
“下碇”是一個與古代航海相關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義
二、曆史與文獻用例
三、延伸比喻
四、相關詞彙
示例用法
“貨輪緩緩下碇,碼頭上響起號子聲”——此處指停泊抛錨;
“青年收拾行囊下碇,奔赴異鄉求學”——此處比喻啟程。
下碇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船隻靠近岸邊,停泊在碼頭上。這個成語形容船隻安全地停泊在港口,可以卸貨或上下乘客。
下碇的拆分部首是⺈和石,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5畫和7畫。
下碇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後漢書·吳郡傳》中。原文是“後數當碇,迸其纜。”意思是說船隻在離開碼頭之前,要先放下碇石,以确保安全。因此,下碇成為了船隻停泊在安全港口的象征。
下碇的繁體字是「下碇」。
古時候,下碇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總體上來說,基本結構和現代寫法相似。
1. 輪船順利下碇,旅客們紛紛下船。
2. 大風來臨,船隻緊急下碇避風。
上岸、碼頭、船隻、港口
停泊、泊船
起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