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下椗 ”。谓船只停泊或靠码头。 唐 韩愈 《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税。” 李烈钧 《辛亥革命及督赣时期》:“行一日余,抵 阳逻 下椗。”按, 章炳麟 《新方言》谓当作“下鼎”。参见“ 下鼎 ”。
“下碇”是一个与古代航海相关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二、历史与文献用例
三、延伸比喻
四、相关词汇
示例用法
“货轮缓缓下碇,码头上响起号子声”——此处指停泊抛锚;
“青年收拾行囊下碇,奔赴异乡求学”——此处比喻启程。
下碇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船只靠近岸边,停泊在码头上。这个成语形容船只安全地停泊在港口,可以卸货或上下乘客。
下碇的拆分部首是⺈和石,拆分后的笔画分别是5画和7画。
下碇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吴郡传》中。原文是“后数当碇,迸其缆。”意思是说船只在离开码头之前,要先放下碇石,以确保安全。因此,下碇成为了船只停泊在安全港口的象征。
下碇的繁体字是「下碇」。
古时候,下碇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但总体上来说,基本结构和现代写法相似。
1. 轮船顺利下碇,旅客们纷纷下船。
2. 大风来临,船只紧急下碇避风。
上岸、码头、船只、港口
停泊、泊船
起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