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緜憊”。軟弱疲乏貌。 唐 裴庭裕 《東觀奏記》卷下:“太子少師 柳公權 年亦八十矣,復為百官首, 含元 殿廷夐遠,自樂懸南步至殿下,力已緜憊。”
“綿憊”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ián bèi(注音:ㄇㄧㄢˊ ㄅㄟˋ),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綿憊”形容軟弱無力、疲憊的狀态,多指因體力或精力消耗導緻的疲乏感。例如:
唐·裴庭裕《東觀奏記》卷下:“太子少師柳公權年亦八十矣,複為百官首,含元殿廷夐遠,自樂懸南步至殿下,力已綿憊。”
常見于描述體力或精神長期消耗後的狀态,如古文中的老年體弱、長途跋涉後的疲倦等,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文學或曆史文本中。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個權威詞典和文獻,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相關古籍或詞典。
綿憊(mián bèi)是一個表示疲勞、筋疲力盡的形容詞。它形象地描述了人或事物精神和體力上的極度疲憊和疲勞。
綿憊的部首是織(纟)和心,共有12個筆畫。
綿憊最早出現在明代李時中的《吳明錄》中。它由“綿長”和“疲憊”兩個意思組合而成,形容人疲勞後的狀态。
綿憊的繁體字為「綿憊」。
在古時候,綿憊的寫法略有不同,為「綿憊」。
1. 勞累了一天的工作,他感到綿憊不堪。
2. 經曆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她們雙雙倒在地上,疲憊不堪,真是綿憊了。
3. 這段時間的超負荷工作讓他的身體和精神徹底綿憊。
1.綿憊不堪:形容極度疲勞和筋疲力盡。
2.精神綿憊:形容精神疲勞,精力枯竭。
3.體力綿憊:形容身體疲乏,力不從心。
1.疲乏:意思是身體力行及精神狀态等疲勞。
2.疲勞:意思是身體和精神方面因過度工作或使用而感到疲憊。
3.倦怠:意思是指對事物或生活感到乏味、疲倦。
1.精力充沛:意思是形容精力旺盛,精神飽滿。
2.精神煥發:意思是形容精神振奮,狀态良好。
3.有生氣:意思是指精力充沛,活力四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