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蟬的一種。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雜說》:“倉庚鳴春,蟋蟀唫夏,蜩蟧唱秋,螘子戰陰,非有命之者,氣自動耳。”
“蜩蟧”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由“蜩”和“蟧”兩字組成:
蜩(tiáo)
指蟬(知了),常見于古漢語。例如《詩經·豳風·七月》有“五月鳴蜩”,即五月蟬鳴之意。
蟧(liáo或láo)
讀作liáo時,與“蛁”組詞“蛁蟟”,指一種蟬(如蛁蟟蟬);讀作láo時,可指蝼蛄(一種害蟲)。
組合釋義
“蜩蟧”可能指某種蟬類,或蟬與蝼蛄的合稱,但因該詞未見于權威古籍或現代常用詞典,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為方言或特定文獻中的用法,建議進一步查閱地方志或專業辭書(如《漢語大字典》)。
提示:若該詞為筆誤,可能需确認原詞是否“蛁蟟”(蟬)或“蟏蛸”(蜘蛛)。建議提供更多語境以便精準解答。
蜩蟧(tiáo léi)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蟬和螞蟻的總稱。蟬屬于昆蟲綱,直翅目,蟬科,音波蟲總科;螞蟻則屬于昆蟲綱,膜翅目,蟻科。蜩蟧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常被用來比喻勤勞、勤奮的精神。
蜩蟧的部首是蟲(昆蟲),并且分别由8和10個筆畫組成。
蜩蟧的來源較為明确,由于蜩蟧指的是蟬和螞蟻的總稱,因此取了二者之中相似的字作為代表。蜩的古體形狀為“蟬”,蟧的古體則為“螽”,而現代簡體字“蜩”、“蟧”則是對應的簡化字形。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蜩”通常寫作“蟬”,兩者形狀相似。
1. 他工作像蜩蟧一樣,早出晚歸,從不懈怠。
2. 學習要像蜩蟧一樣,勤奮努力才能取得好成績。
蜩蟧作為一個詞語,本身已經是由蟬和螞蟻組成的組合詞。因此,暫時找不到可以和蜩蟧搭配成新的組詞。
蜩蟧的近義詞包括:昆蟲、蟲類。
蜩蟧的反義詞可以是:野獸、哺乳動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