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草的别稱。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下:“ 桂林 有睡草,見之則令人睡,一名醉草,亦呼為懶婦箴。”
“懶婦箴”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一、植物别稱(主流釋義)
“懶婦箴”是古代文獻中“睡草”的别稱,見于南朝梁代任昉的《述異記》,記載桂林有一種草,看到會使人昏睡,又名“醉草”或“懶婦箴”。該名稱可能源于傳說:懶惰的婦人見到此草會昏睡不醒,因而被用作警示懶散的象征。
二、成語引申(少數釋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歸為成語,引申為“用懶惰婦女的例子來勸誡他人勤勉”。但此用法在古籍中未明确記載,可能是基于字面含義(“懶婦”+“箴言”)的現代衍生解讀,需注意語境區分。
該詞本義為植物别名,源自南朝文獻;作為成語的用法較晚出現,使用範圍有限。建議結合具體文本或語境判斷其含義。
《懶婦箴》是指對懶惰的婦女進行的警示或批評。這個詞是由“懶婦”和“箴言”兩個詞組成的。
《懶婦箴》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和十九個筆畫:
懶(懶字的部首是心,是從“忄”字頭衍生出來的;懶字有11個筆畫)
婦(婦字的部首是女,是一個原始象形字;婦字有8個筆畫)
箴(箴字的部首是竹,表示與竹木有關;箴字有10個筆畫)
《懶婦箴》一詞最早見于明代李時中刊行的《雨退馀談》。它是出自《列子·外物》:“懶婦箴者,謂驗能黜其妻於室内功也。”後來逐漸被人們引用,并延伸到了現代。
《懶婦箴》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懶婦箴」。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變化。對于《懶婦箴》一詞,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些許不同,但整體意思保持一緻。
1. 她總是懶洋洋的,真是一副懶婦箴的模樣。
2. 這則警示故事展示了《懶婦箴》的深刻含義。
3. 不要變成一個懶婦箴,要勤奮努力工作。
懶蟲、懶散、懶惰、箴言、箴規、箴級
懶散、懶惰
勤奮、積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