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沒有障礙;通行無阻。 南朝 梁 陶弘景 《<發真隱訣>序》:“昔在人間,已鈔撰《真經》修字兩卷……今更反復研精,表裡洞洽,預是真學之理,使了然無滞。” 唐 戎昱 《送僧法和》詩:“達士心無滞,他鄉總是家。”《宋史·喬維嶽傳》:“ 維嶽 始命創二鬥門於 西河 第三堰……建橫橋岸上,築土累石,以牢其址。自是弊盡革,而運舟往來無滞。”
(2).指言辭流暢無礙。《後漢書·黨锢傳·劉祐》:“﹝ 祐 ﹞每有奏議,應對無滞,為僚類所歸。”《南史·謝幾卿傳》:“﹝ 幾卿 ﹞年十二,召補國子生…… 儉 承旨發問, 幾卿 辯釋無滞, 文惠 大稱賞焉。”《北齊書·元文遙傳》:“﹝ 文遙 ﹞每臨軒,多命宣勑,號令文武,聲韻高朗,發吐無滞。”
(3).謂厲行而不拖拉。《周書·柳帶韋傳》:“﹝ 帶韋 ﹞凡居劇職十有餘年,斷處無滞,官曹清肅。”
“無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綜合解析:
沒有障礙;通行無阻
指事物或行動不受阻礙,順暢進行。例如《宋史·喬維嶽傳》記載“運舟往來無滞”,形容運輸暢通。唐代戎昱《送僧法和》詩中的“達士心無滞”也體現了心境通達無礙的意境。
言辭流暢無礙
多用于描述語言表達或辯論時的流暢性。如《南史·謝幾卿傳》提到謝幾卿“辯釋無滞”,展現其口才敏捷;的例句“應對無滞”也屬此類用法。
厲行而不拖拉
強調行動果斷高效。如《周書·柳帶韋傳》記載其“斷處無滞”,指處理事務迅速利落。
道家哲學中,“無滞”指聖人不被思想或外物束縛的境界,如所述“聖人不凝滞于任何思想與事物”,強調超越滞礙的智慧。
“無滞”融合了物理暢通、語言流暢、行動高效三層含義,兼具實用性與哲學深度。其用法廣泛見于古籍及文學創作,需結合語境具體分析。
《無滞》是一個詞語,意思是沒有阻礙、沒有障礙的意思。可以形容事物發展順利、運轉暢通。
《無滞》的部首是水,表示與水相關。這個詞彙一共有10個筆畫。
《無滞》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文獻中,這個詞出現頻率較低,但隨着時代的變遷,它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和使用。
《無滞》的繁體字為「無滯」。
在古代,「無滞」這個詞的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在古代漢字中,滞的部分是由「水」和「至」兩個字組成,表示水流到達某一地方的狀态。
1. 合作愉快,工作無滞。
2. 經過改革,社會發展無滞。
組詞方面,可以有:無阻滞、無滞延、無滞礙、無滞塞等。
近義詞有:暢通、順利、順暢等。
反義詞有:阻礙、困難、堵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