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回到都城;返回都城。《晉書·滕脩傳》:“臣承遺意,輿櫬還都。” 唐 韋應物 《因省風俗與從侄成緒遊山水中道先歸寄示》詩:“賴爾還都期,方将登樓遲。” 清 江藩 《漢學師承記·惠士奇》:“丙午,任滿還都,送行者如堵牆。”
(2).遷回原都。 秦瘦鷗 《劫收日記》第十章二:“外面久已傳說國民政府即将于本月底還都,因此 南京 已比幾個月前熱鬧得多,大小衙門也紛紛挂起了招牌。”
還都(huán dū)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詳細釋義:
指帝王或朝廷重新返回原都城。古代因戰亂、遷都等原因離開都城後,重新遷回原首都的行為稱為“還都”。
例句:
“宋高宗南渡後,一度定都臨安,後雖有還都汴京之議,終未實現。”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10卷,第1123頁。
查看詞條(商務印書館官網)
二字組合強調“重返政治中心”的動作,屬動賓結構。
來源: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第589頁。
查看詞條(中華書局官網)
常見于史書典籍,描述政權更疊或戰亂平息後的遷都行為。例如:
《資治通鑒·唐紀》:“安史之亂平,玄宗還都長安。”
來源:
《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第1872頁。
“還都”常與“遷都”“行在”(臨時首都)對應,反映古代政治中心的戰略意義。如南宋以臨安為“行在”,始終保留汴京(開封)的法定都城地位,體現“還都”的政治象征性。
來源:
《中國文化史關鍵詞》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第204頁。
現代漢語中偶用于比喻性表達,如“企業總部遷回原址”,但需結合語境,屬非主流用法。
來源: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1年,第563頁。
“還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返回都城
指從外地或臨時駐地回到原都城。例如《三國演義》第三回記載「國不可一日無君,請陛下還都」,這裡的「還都」即指漢少帝被董卓迎回洛陽皇宮。
遷回原都
特指政權将首都從臨時或新遷之地遷回舊都。如《晉書·滕脩傳》中「輿櫬還都」描述靈柩歸葬原都的場景。
曆史文獻用例
現代延伸用法
可比喻重要人物或機構重返核心地,如「公司總部還都上海」。
以上釋義綜合自《漢典》、古籍引證及現代詞典用例。若需查看更多曆史語境中的完整例句,可查閱《晉書》《三國演義》等原著。
班機爆趠巴山越嶺擘纑谌訓襯紙蟲書鳥篆出沒無常寸眸剉折鬥谝杜絕契掇芹惡子朏臀蜂鳥焚舟破釜甘蠅歸檔黑道黃胖日頭皇統監牒驕霸鼱鼩進賢黜佞進賢退佞倨曲曠遺另收靈徵瀝情離身落成匏瓜空懸彭濞霹靂舞鉛焊潛藴啓機衾材欽産輕亞懃勞圈樻溽蒸商譽閃絕世官市稅受累水豆腐推開天窗說亮話外向型文計文境忤奴無聲虎腺細胞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