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以爵飲酒,酒将盡時,爵底翻轉向上,爵柱與兩眉相對,謂之“鄉衡”。衡,眉毛。一說,衡,平衡。謂爵平與人口相對。鄉,通“ 向 ”。《周禮·考工記·梓人》:“凡試梓飲器,鄉衡而實不盡,梓師罪之。” 鄭玄 注:“ 鄭司農 雲:‘衡,謂麇衡也。’衡,平也。平爵鄉口酒不盡,則梓人之長罪於梓人焉。” 孫诒讓 正義:“雲‘衡謂麇衡也’者,麇、眉聲近,叚借字……鄉衡者,飲酒之禮必立而飲之……試舉古銅爵飲之,爵之兩柱適至於眉,首不昂而實自盡。衡指眉言,兩柱向之,故得謂之向衡也。”
“鄉衡”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解釋與飲酒禮儀相關,但在不同語境中也有延伸意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古代飲酒禮儀
指古人用爵(古代酒器)飲酒時,當酒即将飲盡,爵底翻轉朝上,此時爵柱(爵口兩側的立柱)與飲者的兩眉相對齊平,這種姿态稱為“鄉衡”。
延伸用法
在部分文獻中,“鄉衡”被引申為“鄉村中具備公正明察能力的人”,但這種用法較為罕見,且權威性較高的來源(如《周禮》)均未提及此意,可能為後世誤用或衍生義。
以上解釋綜合了《周禮》原文及後世注疏(如鄭玄、孫诒讓的注解),重點參考了高權威性網頁(如、2)對飲酒禮儀的考據,并對延伸義來源進行了辨析。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左傳》等古籍原文。
《鄉衡》是一個漢字詞語,表達着對鄉土情懷和社會平衡的含義。
拆分部首:皿(pán)和行(háng)。
拆分筆畫:鄉(5畫)+ 衤(衣字旁,3畫)。
《鄉衡》一詞最早出現于《淮南子·說林訓》中,是淮南王劉安所著的一部古代哲學著作。在這部著作中,鄉衡被解釋為農村的道德标準、社會穩定和民衆思想觀念的平衡。
《鄉衡》的繁體字形式為「鄉衡」。
《鄉衡》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一般稱為「鄉衡」、「鄉胥」或「鄉調」,字形上有一些差異。
以下是關于《鄉衡》的例句:
1. 農民是鄉衡之本,推動鄉村社會的發展。
2. 在新農村建設中,要保持城鄉發展的鄉衡關系。
3. 社會的發展需要鄉衡的調節。
鄉眷、鄉親、鄉裡、衡量、平衡、失衡、衡陽、衡水等。
平衡、均衡、穩定。
失衡、不平衡、不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