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協調允當。《新唐書·崔祐甫傳》:“及 祐甫 ,則薦舉惟其人,不自疑畏,推至公以行,未踰年,除吏幾八百員,莫不諧允。”
(2).允諾。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紅玉》:“去此六十裡,有 吳村 衛氏 ,年十八矣,高其價,故未售也。君重啗之,必合諧允。”
“諧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如下:
協調允當
指事物之間和諧一緻、互相配合的狀态,強調各方在行動或安排上的合理性與恰當性。例如,在團隊協作或人際交往中,可形容配合默契、無沖突的狀态。
古文例證:
《新唐書·崔祐甫傳》提到“未踰年,除吏幾八百員,莫不諧允”,此處指人事安排的協調得當。
允諾
表示對他人請求或建議的同意、承諾。此用法相對少見,多出現在古代文獻中。
古文例證:
《聊齋志異·紅玉》中“君重啗之,必合諧允”,即通過勸說達成允諾。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用例或權威解析,可參考《新唐書》《聊齋志異》等文獻原文。
諧允(xié yǔn)是一個漢字詞彙,它包含了兩個部首:“讠”和“雲”。其中,“讠”表示與言語有關的意思,而“雲”則是表示雲彩的意思。
諧允這個詞主要用來形容各種事物之間和諧、協調的樣子,也意味着允許和接納。當事物之間相互配合,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時,就可以用諧允來形容。
諧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曆史上的古代。在古代,人們常常用象形文字來表示事物的含義,而漢字就是其中最為廣泛使用的一種。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諧允的寫法稍有不同,以繁體方式呈現。
諧允的古時漢字寫法如下圖所示:
諧:謝
允:刃囗八刀
這個寫法中,諧的部首使用了謝的繁體形式“謝”,允的部首則使用了刃囗八刀的組合。這些古代的漢字寫法給了我們更多了解漢字演變過程的機會。
下面是關于諧允的一些例句:
1. 他們兩個人合作得非常諧允,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2. 這個樂團的演奏非常諧允,讓人陶醉其中。
3. 這幅畫的色彩搭配非常諧允,給人一種和諧美的感覺。
其他與諧允相關的詞彙包括:
組詞:和諧、協調、合作、配合。
近義詞:融洽、和睦、和樂。
反義詞:不和、沖突、不協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