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謂禘、郊、宗、祖、報五種祭禮。見《國語·魯語上》。
(2).古代祭祀的五種神祗。(1)祭祀五行之神。《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 鄭玄 注:“此五祀者,五官之神。”《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太平禦覽》卷五二九引《漢書議》:“祠五祀,謂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 句芒 ,火正曰 祝融 ,金正曰 蓐收 ,水正曰 玄冥 ,土正曰 後土 。皆古賢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主其神祀之。”(2)祭祀住宅内外的五種神。《禮記·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來年于天宗,大割祀于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 鄭玄 注:“五祀,門、戶、中霤、竈、行也。” 漢 王充 《論衡·祭意》:“五祀報門、戶、井、竈、室中霤之功。門、戶,人所出入,井、竈,人所欲食,中霤,人所託處,五者功鈞,故俱祀之。”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門神》:“夫門為五祀之首,并非邪神,都人神之而不祀之,失其旨矣。”
(3).五類應享受祭祀的功臣。 漢 蔡邕 《獨斷》:“五祀之别名:法施於民則祀,以死勤事則祀,以勞定國則祀,能禦大災則祀,能扞大患則祀。”
五祀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祭祀禮儀之一,指對五種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家宅神靈進行祭祀。其具體内涵隨時代演變略有差異,但核心内容相對固定,主要包含以下神靈及文化釋義:
戶(門戶之神)
掌管出入,象征家宅安甯。古人認為戶是内外界限的守護者,祭祀以求家宅平安、阻擋邪祟。
來源:《禮記·月令》載“孟春之月…祀戶”。
竈(竈神,亦稱竈君)
司掌飲食與火源,象征家庭溫飽。竈神信仰延續至今,民間有“上天言好事”的習俗。
來源:《白虎通義·五祀》明确将竈列為五祀之一。
中霤(宅地之神)
代表房屋中央及土地,象征居所穩固。中霤是早期對土地神的室内化崇拜,後逐漸淡化。
來源:《禮記·郊特牲》鄭玄注:“中霤,主堂室居處”。
門(門戶之神)
與“戶”分工,門指外門,負責防衛與家族聲譽。雙門神(如神荼、郁壘)信仰由此衍生。
來源:《論衡·祭意》載“門、戶,人所出入”。
井或行(井神/道路之神)
周制多祀“井”,保障水源潔淨;漢代部分文獻以“行”(道路之神)替代,祈求出行順利。
來源:《禮記·月令》有“冬祀井”;《風俗通義》提及“行”為五祀。
來源:《禮記·祭法》:“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適士二祀,庶士、庶人一祀。”
現代漢語詞典(如《漢語大詞典》)多采用“門、戶、井、竈、中霤”之說,強調其作為古代禮制的文化屬性。五祀制度雖已消亡,但竈神、門神等信仰仍深刻影響中國民俗,成為傳統家庭觀念的象征符號。
參考來源:
“五祀”是中國古代祭祀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具體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根據《禮記》《周禮》等文獻記載,五祀最初指對住宅内外五種守護神的祭祀,但具體組合存在差異:
先秦至漢代的主流組合:
等級差異:
先秦時期,五祀是天子、諸侯專屬,平民僅能祭祀戶或竈。例如《禮記·祭法》記載,天子立七祀,諸侯立五祀,而庶人僅立一祀。
如需進一步了解祭祀儀式或文化影響,可參考《禮記》《論衡》等古籍或權威百科。
阿飛白衣人謗書艑郎慘恨參學廁匽潮平承嬗離合創例忖量打短颠懂東路貳車隔間工言華好懷憂歡慶華缛講功焦比進禨迥巧祭品闿導客唁寮列菱唱林慮漿狸藻龍腦香樹镂脂剪楮買情馬纓民歌偏過漂曳琵琶槽鉛椠啟寵納侮騎馬布清現請囑侵近缛采喪奪三葉蟲散越山家宗聲欬神柩飾畫松麈同筆硯脫毛顯否相視而笑下死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