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謗書的意思、謗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謗書的解釋

(1).诽謗和攻讦他人的書函。《戰國策·秦策二》:“ 魏文侯 令 樂羊 将,攻 中山 ,三年而拔之。 樂羊 反而語功。 文侯 示之謗書一篋。 樂羊 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唐 崔颢 《結定襄郡獄效陶體》詩:“謗書盈幾案,文墨相填委。”

(2).指《史記》《後漢書·蔡邕傳》:“昔 武帝 不殺 司馬遷 ,使作謗書,流於後世。” 李賢 注:“凡史官記事,善惡必書。謂 遷 所著《史記》,但是 漢 家不善之事,皆為謗也。” 宋 洪邁 《容齋隨筆·謗書》:“ 司馬遷 作《史記》,於《封禪書》中述 武帝 神仙、鬼竈、方士之事甚備,故 王允 謂之謗書。”

(3).泛稱有直言指斥或毀謗内容的史傳、小說等。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後漢書>誤仿<史記>》:“且序酷吏必屢稱天子以為能,未免露謗書之意。” 柯靈 《香雪海·題材問題一解》:“《水浒傳》之後有《續水浒傳》《蕩寇志》),也是用了同一題材,卻幹脆成了一部農民起義的謗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謗書”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多重含義,其核心含義與“诋毀、诽謗”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謗書”指通過文字或言辭诋毀他人的作品或言論,既包括書面文章(如信件、書籍),也可指口頭上的攻擊。

二、具體釋義

  1. 诽謗他人的書函
    源自《戰國策·秦策二》典故:魏文侯向功臣樂羊展示一箱诽謗他的信件,以警示其功高震主。後以“謗書一篋”比喻暗中攻擊他人的行為。

  2. 特指《史記》
    因司馬遷在《史記》中如實記錄漢武帝求仙等事,東漢蔡邕稱其為“謗書”,認為其揭露了統治者的過失。

  3. 泛指批判性史傳或小說
    清代袁枚曾批評《後漢書》模仿《史記》時過于直白,認為此類史書帶有“謗書”性質。

三、用法與語境

四、相關成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文獻引用,可參考《戰國策》《後漢書》等古籍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二

謗書(bàng shū)一詞的意思:謗書是指污蔑他人或捏造事實的文字。 拆分部首和筆畫:謗書的部首是言,共含有15筆。 來源:謗書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釋名》一書中,後來也在其他古代文獻中有所記載。 繁體:謗書的繁體字是謗書。 古時候漢字寫法:根據古代文獻記載,謗書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保持了言部的結構。 例句:他們通過謗書散布流言蜚語,試圖敗壞他人的聲譽。 組詞:诽謗、非議、中傷等。 近義詞:中傷、诽謗。 反義詞:贊揚、贊美。 希望這些信息能夠滿足你的需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