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謗書的意思、謗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謗書的解釋

(1).诽謗和攻讦他人的書函。《戰國策·秦策二》:“ 魏文侯 令 樂羊 将,攻 中山 ,三年而拔之。 樂羊 反而語功。 文侯 示之謗書一篋。 樂羊 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主君之力也。’” 唐 崔颢 《結定襄郡獄效陶體》詩:“謗書盈幾案,文墨相填委。”

(2).指《史記》《後漢書·蔡邕傳》:“昔 武帝 不殺 司馬遷 ,使作謗書,流於後世。” 李賢 注:“凡史官記事,善惡必書。謂 遷 所著《史記》,但是 漢 家不善之事,皆為謗也。” 宋 洪邁 《容齋隨筆·謗書》:“ 司馬遷 作《史記》,於《封禪書》中述 武帝 神仙、鬼竈、方士之事甚備,故 王允 謂之謗書。”

(3).泛稱有直言指斥或毀謗内容的史傳、小說等。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後漢書>誤仿<史記>》:“且序酷吏必屢稱天子以為能,未免露謗書之意。” 柯靈 《香雪海·題材問題一解》:“《水浒傳》之後有《續水浒傳》《蕩寇志》),也是用了同一題材,卻幹脆成了一部農民起義的謗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謗書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謗書(bàng shū)指诽謗、诋毀他人的文書或信件,亦特指記載不實之辭、惡意中傷的文字材料。

二、典故與引申義

  1. 《史記》别稱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典引》中提及“司馬遷著書成一家之言,然遭李陵之禍,幽于缧绁,乃喟然而歎曰:‘是餘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後人因司馬遷受宮刑著《史記》,稱其為“謗書”,暗含其書含怨刺之意。此說見于《後漢書·蔡邕傳》。

  2. “謗書一箧”典故

    《戰國策·秦策二》載:“魏文侯令樂羊伐中山,三年而拔之。樂羊返而論功,文侯示之謗書一箧。”此處“謗書”指朝臣誣陷樂羊的奏章,後喻指無端诋毀的言論合集。

三、權威引用

四、語義演變

從先秦至漢代,“謗書”從具象的诽謗文書,逐漸衍生為史書(如《史記》)的代稱,隱含“以史為鑒,直書善惡”的批判性,反映了古代文人對曆史書寫中立性的辯證思考。


參考來源:

  1. 《後漢書·蔡邕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戰國策·秦策二》(上海古籍出版社
  3. 《漢語大詞典》“謗書”詞條(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4. 《康熙字典》“謗”字釋義(康熙字典線上版

網絡擴展解釋

“謗書”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多重含義,其核心含義與“诋毀、诽謗”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謗書”指通過文字或言辭诋毀他人的作品或言論,既包括書面文章(如信件、書籍),也可指口頭上的攻擊。

二、具體釋義

  1. 诽謗他人的書函
    源自《戰國策·秦策二》典故:魏文侯向功臣樂羊展示一箱诽謗他的信件,以警示其功高震主。後以“謗書一篋”比喻暗中攻擊他人的行為。

  2. 特指《史記》
    因司馬遷在《史記》中如實記錄漢武帝求仙等事,東漢蔡邕稱其為“謗書”,認為其揭露了統治者的過失。

  3. 泛指批判性史傳或小說
    清代袁枚曾批評《後漢書》模仿《史記》時過于直白,認為此類史書帶有“謗書”性質。

三、用法與語境

四、相關成語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故或文獻引用,可參考《戰國策》《後漢書》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百樓伴送襃異悲鸾扇坌并逼疾場景城塢崇化穿蹄炊灼處身從容不迫欑集彈肅點心斷表返照乏趣飛鷰黑甜一覺橫術皇宬火亮競絿酒荈舉世聞名開白抗章兩生斂退攣株陸氏橘履性冥山逆藩缥被蒲鲊前晚谯偯切入怯惜窮戹榕海少主書刺水西書癖松楸隨員頽墊問省文箫烏桓無情少面羨門先熱曉析徙播犀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