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挂于馬頸的帶飾。 唐 盧照鄰 《劉生》詩:“翠羽裝刀鞘,黃金飾馬纓。” 元 馬祖常 《都門一百韻用韓文公<會合聯句>詩韻》:“聲名惜馬纓,音律辨牛鐸。”
(2).即馬纓花。 清 郝懿行 《證俗文》卷十二:“黃昬木自是合昬、夜合、合歡樹爾……一名馬纓也。案馬纓以形似。” 清 曹寅 《晚晴述事有懷芷園》詩:“節氣餘萱草,庭柯憶馬纓。”參見“ 馬纓花 ”。
馬纓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考據:
一、器物類釋義 指系于馬首或馬頸的裝飾物,多以紅色絲線、牦牛尾等編織而成,常見于古代車馬儀仗。此義項源于《周禮·春官》中“纓辔五色”的記載,後衍生為身份象征,如《晉書·輿服志》記載“三公諸侯加馬纓,赤罽為飾”。唐代詩人李賀在《馬詩》中亦以“龍脊貼連錢,銀蹄白踏煙”暗喻馬纓的華貴。
二、植物類釋義 為豆科植物“合歡”的别稱,因其花序形似馬首紅纓而得名,學名Albizia julibrissin。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合歡,一名馬纓……其葉至暮而合,故雲合昏”。該植物兼具藥用與觀賞價值,《中國植物志》記載其花可解郁安神,木材可制家具。清代《廣群芳譜》稱其“葉纖密,圓而綠,似槐而小,相對生”,特指其形态特征。
“馬纓”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隘角菶茸表倡不值得炒炒七七稱是承望誠摯脆響代語丹楹刻桷道種打偏手地下水斷珪缺璧反覆飯轍葛紗隔靴抓癢鬼狐由滾鈎姑蘇哈達行政區劃漢皇鴻立昏騰騰火流貨頭堅蒼孑裂鯨谿近前寬嘿睽阕攔關老辦六月雪龍骧虎步切責裘冕氣旋攘剔染練撒極市德石峯蘇枯睃看探揣镗威陶沐蹋衍惕懼體略香椀先路洩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