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禘、郊、宗、祖、报五种祭礼。见《国语·鲁语上》。
(2).古代祭祀的五种神祗。(1)祭祀五行之神。《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岳。” 郑玄 注:“此五祀者,五官之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太平御览》卷五二九引《汉书议》:“祠五祀,谓五行金木水火土也。木正曰 句芒 ,火正曰 祝融 ,金正曰 蓐收 ,水正曰 玄冥 ,土正曰 后土 。皆古贤能治成五行有功者,主其神祀之。”(2)祭祀住宅内外的五种神。《礼记·月令》:“﹝孟冬之月﹞天子乃祈来年于天宗,大割祀于公社及门閭,腊先祖五祀。” 郑玄 注:“五祀,门、户、中霤、灶、行也。” 汉 王充 《论衡·祭意》:“五祀报门、户、井、灶、室中霤之功。门、户,人所出入,井、灶,人所欲食,中霤,人所託处,五者功钧,故俱祀之。”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门神》:“夫门为五祀之首,并非邪神,都人神之而不祀之,失其旨矣。”
(3).五类应享受祭祀的功臣。 汉 蔡邕 《独断》:“五祀之别名:法施於民则祀,以死勤事则祀,以劳定国则祀,能御大灾则祀,能扞大患则祀。”
五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祀礼仪之一,指对五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家宅神灵进行祭祀。其具体内涵随时代演变略有差异,但核心内容相对固定,主要包含以下神灵及文化释义:
户(门户之神)
掌管出入,象征家宅安宁。古人认为户是内外界限的守护者,祭祀以求家宅平安、阻挡邪祟。
来源:《礼记·月令》载“孟春之月…祀户”。
灶(灶神,亦称灶君)
司掌饮食与火源,象征家庭温饱。灶神信仰延续至今,民间有“上天言好事”的习俗。
来源:《白虎通义·五祀》明确将灶列为五祀之一。
中霤(宅地之神)
代表房屋中央及土地,象征居所稳固。中霤是早期对土地神的室内化崇拜,后逐渐淡化。
来源:《礼记·郊特牲》郑玄注:“中霤,主堂室居处”。
门(门户之神)
与“户”分工,门指外门,负责防卫与家族声誉。双门神(如神荼、郁垒)信仰由此衍生。
来源:《论衡·祭意》载“门、户,人所出入”。
井或行(井神/道路之神)
周制多祀“井”,保障水源洁净;汉代部分文献以“行”(道路之神)替代,祈求出行顺利。
来源:《礼记·月令》有“冬祀井”;《风俗通义》提及“行”为五祀。
来源:《礼记·祭法》:“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适士二祀,庶士、庶人一祀。”
现代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多采用“门、户、井、灶、中霤”之说,强调其作为古代礼制的文化属性。五祀制度虽已消亡,但灶神、门神等信仰仍深刻影响中国民俗,成为传统家庭观念的象征符号。
参考来源:
“五祀”是中国古代祭祀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其具体含义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演变,主要包含以下两种解释:
根据《礼记》《周礼》等文献记载,五祀最初指对住宅内外五种守护神的祭祀,但具体组合存在差异:
先秦至汉代的主流组合:
等级差异:
先秦时期,五祀是天子、诸侯专属,平民仅能祭祀户或灶。例如《礼记·祭法》记载,天子立七祀,诸侯立五祀,而庶人仅立一祀。
如需进一步了解祭祀仪式或文化影响,可参考《礼记》《论衡》等古籍或权威百科。
鼇峯变奏摚突痴懒道爱叠縠牒书敦引娥皇女英饭坑非徒风波平地拊背服色感慨系之广宇姑老过意汉恩好心好意华阀花苗回叙胡帽户头降薄椒合积德累功羯鼓经落金瑞九鬿倦旅拘方蜡笔画兰石灵鞉蜜不齿蜂木客鬼内号偏闇期货亲睹七纵八跳取意攘手三倍桑陆社伙深豁收因种果蜀鸡祧迁徒托空言晚炬围棋窝风乌帽红裙武松闲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