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功。《國語·魯語上》:“夫仁者講功,而智者處物。無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能問,非智也。” 韋昭 注:“講,論也。仁者心平,故可論功也。”
"講功"為古漢語複合詞,本義指評議功績的等級。《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釋義為"論功,評定功績",其構詞法由動詞"講"(意為評議、商讨)與名詞"功"(功績)組成,常見于古代政論及史籍。具體内涵可從三方面解析:
制度性評議
古代軍功考核制度中特指對将士戰功的核定,《周禮·夏官·司勳》載"凡有功者,銘書于王之大常,祭于大烝",鄭玄注"講功,猶論功也",體現先秦時期通過集體評議确立軍功等級的制度程式。
政治權術運用
《漢書·高帝紀》"群臣争功歲餘不決"的記載,反映漢代初期統治者通過"講功"平衡功臣集團利益的政治手段,此時詞義延伸為權力分配過程中的博弈行為。
禮制文化象征
《禮記·祭統》"銘者,論撰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說明古代宗廟祭祀前需行"講功"儀式,将祖先功勳轉化為維系家族地位的禮制符號,此用法至唐代仍見于官方文書。
該詞現代漢語中已不作為獨立詞彙使用,但在研究古代軍功制度、政治文化時仍具學術價值。當代《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建議結合"考功""叙功"等近義詞進行對比研究。
“講功”是一個文言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以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講功”意為論功,即讨論或評定功績。核心含義是“對功勞進行評議”。
經典出處
出自《國語·魯語上》:“夫仁者講功,而智者處物。無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能問,非智也。”
——這裡的“講功”指仁者以公正心态評定功績,強調“仁者心平,故可論功”(韋昭注)。
詞義分析
挨擠奧宇貝字簸弄不茹柔不文慘僻春服辭曹從堂答非所問兒女親家法流豐暢豐狐府藏公正不阿媾兵罕倫鴻典讦問饑倦禁城積日累月祭天酒瓻舊石器時代沮異開疆展土昆山之玉拉毛靈晖砱礫溜槽落選買辦資産階級煤氣機門杖蜜酒棄别切急窮兵黩武卻頓劬瘠森霄沈灰勢煞水照雲光寺卿台榭湯餅會糖舌蜜口灘碛添禍統一枉策溫信污濁閑冗西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