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人的慰問。 宋 陸遊 《排悶》詩:“苦貧雖至骨,未肯受客唁。”
“客唁”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è yàn(注音:ㄎㄜˋ ㄧㄢˋ),其核心含義是他人的慰問,特指在他人遭遇喪事時,賓客前往喪家表達哀悼與關懷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客”指賓客或外來者,“唁”指對遭遇喪事者的慰問。合起來表示賓客對喪家的吊唁與安慰,常見于傳統禮儀場景。
文化内涵
這一行為不僅體現對逝者的尊重,也通過關懷幫助喪家緩解悲痛,反映了中華民族重視禮儀、互助的傳統美德。
古代文獻引用
宋代陸遊《排悶》詩中有“苦貧雖至骨,未肯受客唁”的表述,表明即使生活困苦,也不願接受他人的憐憫。
現代場景
多用于描述親友在喪禮期間到訪慰問的行為,如“親友紛紛前來客唁,表達哀思”。
與“吊唁”的區别
“吊唁”泛指哀悼逝者,而“客唁”更強調賓客身份的慰問行為,語境更具針對性。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如“慰問”“哀悼”,反義詞暫無明确對應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或漢語辭海等來源。
客唁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字面意思是客人離去的告别。下面将詳細介紹客唁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客唁的拆分部首是“宀”和“言”,其中“宀”是寶蓋頭的意思,而“言”則代表言語、語言。它們分别是漢字的第一個和第二個部首。客唁的具體筆畫數是9畫。
客唁的來源是古代中國社會的禮儀文化,特指賓客離去時主人送别的行為。它常常在宴會或重要場合之後出現,也可以用作書面語言。客唁強調了主人對客人的尊重和關懷,體現了中國古代人們注重交際和待客的禮儀觀念。
在繁體字中,客唁的寫法是「客吏」。其中,“吏”代表了原來文字的音,它和“唁”在意義上是相同的。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客唁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客”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宀吉口」,表示客人在房内交談;“唁”字在古時候的寫法為「口寃目足」,表示人們哀悼亡者的情景。這兩個字的組合形成了現代客唁的意思。
以下是幾個使用客唁的例句:
與客唁相關的組詞有:
與客唁相近的詞語有:
與客唁相反的詞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